第235章虎头蛇尾



  此时这三人便就是如此。

  心中吃惊的同时,对于眼前这位长沙王,也不由更加重视忌惮了。

  上官明呵呵笑了两声,强忍住心头震惊,语带遗憾道:“可惜,此时竟让此二贼跑了。若让他们逃回周国,日后便还要再面对两位先天宗师,襄阳怕是更难打了。”

  旁边济慧圣僧道:“这也是无法的,谁能料到,此二人竟如此胆怯,未战先逃。”

  乔康全点点道:“一位先天宗师想逃,想要拦下,确实极难,甚至是不可能。”

  陆渊笑了笑,没理会上官明话中的暗含指责,只是问道:“我这次奇袭西川,耗费两月,与外界失联甚久。

  如今襄阳那边情形如何了?

  记得我离开时,周人援军就已经不断赶来,武安侯可还撑得住?”

  对于联军来说,真正的主要战场,还得是襄阳那边。

  那里要是惨败了,那么不管陆渊在汉中郡以及西川郡,取得何等大胜,都只是空中楼阁。

  ….等周人大军一到,这两郡倾刻间,便可在丢了去。

  因此他对于襄阳的战局,格外关切。

  而听到他这话,上官明三人神色有些奇怪,像是高兴,又像是忧虑,显得很是复杂。

  最后还是上官明道:“其实襄阳那边,嗯,周人援军已经到了,来了十万兵马,一位先天。只是那边并没有打起来。”

  “没打起来。”

  陆渊听到这话,很是吃惊:“这是怎么一回事?”

  上官明语气复杂道:“长沙王可还记得,朝廷割让广陵郡三府之地,与梁国议和,换取他们出兵威胁周国之事?”

  陆渊听到梁国,心头一动,已经有了些猜测,回道:“记得。弘道六年年末,朝廷和梁国达成和解,以广陵郡三府之地,换取梁国出兵二十万,攻打周国南阳府。”

  上官明点头道:“如今过去年余,梁国终于出兵,此时已调二十万大军至江夏郡,威胁襄阳南阳侧翼。

  受此威慑,周人虽在襄阳一线增兵至二十万,但面对腹背受敌的情况,却依旧不敢动兵。

  同样的,武安侯侧翼有着梁人屯驻,也不敢轻易用兵。

  因此双方便在襄阳附近,僵持住了,至今也没怎么打起来。”

  原本梁兵到来,是帮越国北伐的。

  可如今眼看着越国北伐大胜,不仅击破了周人二十万兵马,更斩了对方两位先天柱国。此时更是,夺了襄阳半郡,形势大好。

  这种情况下,梁国这二十万大军,盘踞在附近,是来帮越国的,还是来帮周国的,就很值得人深思了。

  毕竟原本梁国之所以和越国讲和,就是看到周人势大,有鲸吞江南之势,故而选择与越国联手,共同遏制周人。

  可此时,眼看着周人就被打趴下了。甚至连襄阳郡都要丢掉,越国似乎有站起来的架势。

  那么按照谁强打谁的道理,此时周弱越强,那么梁人打越国,并非没可能。

  所以此时梁兵突然到来,就成了场外的一股力量,顿时将原本渐渐明朗的北伐战局,重新弄的难以捉摸起来。

  现在周国、越国,都打得精疲力尽了。双方都已经出尽全力,没有过多力量保留。

  反倒梁国那边,此时抽身于外,好整以瑕,随时能出动数十万大军。

  面对这么一股力量,不管是周国越国,谁能心中没有顾忌?

  两国都怕,自己这边打死打活,最后成了鹬蚌相争,让梁国之之于翁得了利。

  因此双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哪知耗下去不好,也只能僵持住了。

  陆渊也清楚这般道理,所以在听上官明讲完如今形势后,便道:“所以这场北伐之战,最后是打不起来了?”

  上官明点头:“确实如此。此时朝廷那边,已经开始商议,是否要与周人议和了?周国那边,根据我们所知的消息,似乎也有议和之念。

  ….我们两国打归打,战场决出胜负,败了也服气。

  可要是让梁人捡了便宜,那却是谁也不服的。

  所以这场北伐,估计是打不起来了,最后只能在谈判桌上,确定最后的结局。”

  听到这话,陆渊一时也不知该如何说。

  他实在是没想到,这么一场声势浩大,波及四郡的北伐,最后竟然会以这么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结局。

  想了想,只能道:“那这样的话,我们这边大军,可还要赶去襄阳?还有汉中郡那边,我已经攻克了郡城,周人随时会南下,也是要请人看守的。”

  陆渊可没忘记,汉中郡的地盘,是要拿来和济慧与乔康全交换,以换取西川郡的地盘的。

  因此不管这次北伐,周越两国是否以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