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武安侯死

万人竞争,那十几、几十个名额了。

  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如今上万人竞争八百个名额,那难度能一样吗?

  因此在想通了这点之后,凡是有点长远眼光的读书人,都开始朝着长沙城蜂拥而来。

  长沙立国后的最后一波红利,没有人想要错过。

  因为此次错过,今后可能就真的再难拥有,再也做不了官了。

  在这种大趋势下,长沙城在大王婚礼结束后,喜庆过后,在大量士子涌来的情况下,又开始了纷纷扰扰,城市喧嚣。

  而在这氛围下,长沙国的声势,再度被推上了云巅。

  议政殿。

  陆渊此时正在接见着自己的左相崔长青。

  “大王,此次科举,共有两万一千人报名。据统计,这些人内,宁海国士子有四千人,南海国士子有六千人。

  我国内,原洞庭郡籍的士子有三千人,原江北襄阳郡籍的士子两千三百人,汉中郡籍的士子四千四百人,西川郡籍的士子五百人。

  如此三国士子相加,有两万余人。

  此般盛况,便连周、梁、越三国,也少有闻之,天下极盛矣。”

  ….崔长青汇报着科举的准备工作,待说道报名人数时,整个人都难以把持,兴奋的脸色通红。

  一次科举两万人参加,这种盛况,周、梁、越三国,都少有见到的。

  因为三国科举,都是在各郡举行,基本上不可能将全国士人,集中在一城参加科举。

  而这点长沙国却做到了,达成了一项领先成就。

  可以想见。

  等这次科举盛况传出去后,天下人对长沙国的印象,对长沙国实力的看重,必然会大幅提升。

  这是对长沙国格,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极为有益的事情。

  甚至除去这些关于声名、国际地位提升的好处外,单是长沙国内,就有上万士子这点,也依旧让人振奋了。

  这代表着仅靠长沙国如今的人才储备,已经足够这个新生的小王国维持下去,不用有人才贵乏的忧虑了。

  看着后辈层出不穷,源源不绝,没有传承断代的危机。

  这对于崔长青这种已经是个老人,并且已经把长沙国,当做自己毕生事业奋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

  所以这种种综合下来,令这位当今长沙国内文官第一人,甚至隐隐是文坛第一人的左相,格外的欢欣鼓舞。

  不仅干活更有力气了,甚至就连容貌,都仿佛年轻了几岁,全身都是用不完的活力。

  “既然聚拢的士人如此之多,那我等此次,就更要用心办好这次科举了。”

  陆渊听完崔长青的汇报,心情也颇感振奋,此时道:“此次科举,天下各国、地方各郡,皆心向我长沙国,所以才会殷切赶来。

  这些人,皆是一时之俊杰,于地方颇有学识名望,乃地方安稳之基石也。

  这样吧。

  前次本王北伐,令不少士子在长沙城中拖延时日,迟迟未能科考。

  此是我的不对,需给这些士子一个补偿。

  今次次恩科之后,不论中举与否,凡是报名参加的士子,皆以本王的名义,赠予十两路费,令他们回家路上能更顺风些。

  钱虽不多,但也算是我长沙国,是本王的一点心意了。”

  十两银子,对陆渊来说,确实是真的不多。

  此次参加科考的人,也就刚刚两万出头罢了。

  这两万人,就算每人给十万两,也就小小二十万两银子,只是一笔小钱罢了。

  要知道年前的婚礼,陆渊可是大笔一挥,就花了四百余万两的银子。

  二十万两银子,真的就是个零头。

  对于如今的陆渊,更是九牛一毛。

  如今北伐归来,陆渊长沙国大军在西川、汉中两郡的各类收获,也渐渐清点出来。

  在这两郡之地,通过各类缴获,以及变卖当地官府、俘虏的资产,陆渊一共获得了现银四千三百余万两。

  ….另还有大量价值极高的珠宝字画、古玩珍奇等等财货,正在出售当中。等全都卖出去,预计也能收获三千余万两。

  以上这些收获,加起来就有七千七百万两银子了。

  这许多钱,陆渊拨给了国库两千万两银子,作为移民的专项资金,让朝廷安置多达数百万人的移民。

  而后又留下了五千万两银子,作为军费开支。

  如今陆渊的长沙国内,地方府县兵、郡兵、中央禁军、宫廷卫士、都城卫戍兵马,杂七杂八的人,加起来足有二十四万之多。

  这么大规模的兵马,光是一年的纯军饷,就要一千四百四十万两银子。

  如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