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内部改革

兵马。

  而地方上的叛军,也才两位宗师,四五十万兵马,顶多再算上一个静海国。

  两边的实力差距,还是很大的,大越有着绝对的优势。

  但这个优势,如今大长和国的朝廷,却看不出有这些。

  那么问题就来了。

  当初有着绝对优势的大越朝廷,为了平息国内的叛乱,打退外国的觊觎,最后都花了九年时间,付出了损失近半国土的代价。

  那你大长和国,想解决比大越面对的更强的叛贼,又准备付出多少代价,花费多久时间?

  甚至纵然,说的是纵然啊。

  纵然大长和国的这场内乱,没有外部势力插手,此国想要平定叛乱,少说也要四五年,乃至上十年的时间。

  甚至双方对峙时间久了,此国彻底裂为两国,都并非是没可能的事情。

  而如果有外部势力插手,比如此时正打着此国主意的陆渊,那大长和国这场内乱想要平息,就更加艰难了。

  因此从此时的种种迹象来看,这场叛乱怎么看,都不像是短时间能够平息的。

  ….既然如此,那么虽然楚国此时,无法插手大长和国的内乱。

  但等个两三年,不就有机会了吗?

  两三年后,现在的这场刚刚开始的军费改革,也完成了。楚国的新移民也安定下来,可以征收赋税,财政收支将能达到平衡。

  苏国、南海国援助的五百万两银子,也可拿出来充作军费了。

  到时军心已定,用度已足,甚至甚至楚国改号建元的风波,都差不多平息了。

  这种大环境下,自然可以出兵它国,再开一场战事了。

  所以当新年过去,元宵节过去,甚至清明都过去了。

  师宗、弥鹿两国的使者待在巴陵城中,虽然在驿馆有吃有喝,楚国在用度上不会短了他们的。

  但这帮煎熬等待下,左等右等,却依旧等不来楚王的第二次接见,也等不来楚国有任何用兵的迹象。

  反倒是各地日趋平稳,商旅往来如轵,百姓安乐欢喜,颇有种享受太平盛世的模样。

  见此情况,这两国使者哪还不明白,那位楚王,根本没有出兵大长和国的念头。

  甚至连收他们两国作为附庸,都不愿意。

  这真是一点麻烦都不想招惹。

  因此日过一日,这两国使者在等待之下,真的是日渐消沉。

  这般一直到了五月,他们国内传来消息,乌蛮国实在催逼的太紧,而这边又迟迟没有消息传回,国中实在顶不住压力,又一次向乌蛮国尽向了兵源钱粮。

  只不过这一次催逼过后,国中百姓实在受不了这种横征暴敛,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逃亡。

  国内甚至还有一些部族,占据了城邑,起兵造反。

  如今国中叛乱生起,朝中已无力顾及这边,因此让两位使者不要在这里浪费钱粮,赶紧回国帮忙吧。

  收到这种噩耗,这两国使者自然心中大震,随即就是一阵悲凉。

  不过在临行前,他们又一次求见楚王,结果不出意料的,让等着消息。

  面对这不出意外的结果,凄凉之下,两位死者只得收拾行李,落寞的返回国内了。

  而陆渊在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只是哦了一声,便没多说别的。

  在他的宏伟大计面前,师宗、弥鹿这两个小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缕尘埃,根本无足轻重。

  它们唯一的价值,也就是来向自己报告,大长和国发生内乱的消息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大长和国就挨着楚国,那边发生了内乱,楚国竟然迟迟没收到消息。虽然这也有夷人向来自成一体,不怎么与外界沟通,同时他们这边也不怎么这些夷国的缘故。

  但这依然不得不说是对外情报的失职。

  关于这点,陆渊已经让鸿胪寺相关负责人做出检讨,以后需得加强西南夷的情报。

  这事关他日后对整个西南夷的战略,不得不慎重。

  不过仅此一遭,也令陆渊意识到了,情报工作仅靠鸿胪寺这个外交部,让这些外交人员负责,终究还是有些勉强了。

  ….他想要获得足够的消息渠道,想要不被下面的官员掩埋耳目,还得有自己的情报部门才行。

  因此在神武元年二月的时候,陆渊便下诏,在朝廷筹建皇城司,内设皇城南北二司。

  其中皇城南司,专门负责国内情报事务。设指挥使一人,正四品衔。副指挥使二人,从四品衔。

  指挥使下,于各郡设校尉一人,正五品衔。副尉二人,从五品衔。

  于各府设指挥一人,正七品衔。副指挥二人,从七品衔。

  一个县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