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合纵成立

与楚王,向来便是盟友。如今楚王既有征伐夷人,为我三帝之苗裔开拓新土之宏望,那孤自然不能落于人下。

  使者回去告知楚王,待明年正月,等孤堪平了国中叛乱,稍稍稳定国内之后。

  定起兵十万,共同西讨夷人。

  到时我苏、楚二国,便在那洱海之下会盟。”

  洱海,乃是西南三大夷国之中,位于中部的大理国国都所在。

  苏玄歌说要在此会师,显然也是清楚,区区一个大长和国,是无法满足苏、楚两国胃口的。

  同时它的主要目标,也是放在了大理国那边。

  至于和楚国接壤更多的大长和国,选择性的让给了对方。

  不得不说,同样作为野心家,苏玄歌对于陆渊的想法,还是有着那么些了解的。

  就这样,关于一同出兵西南夷,同时关于双方出兵方向,各自利益的划分,便定了下来。

  而说完了此事之后,在楚国使者准备返回的时候,苏玄歌又带着些不满的说道:“苏、楚乃是盟国,每岁我国还会向楚国输送钱粮,年年不绝,可谓仁至义尽矣。

  但今朝我国叛乱,边界之处,四处收揽我国逃民、叛民。….此岂是盟友所为?

  使者回去之后,还望转告楚王,若不想伤两家和气,还望将这些逃民送回。

  如此,我两家各自安好,别因这些小利,而生出龃龉。

  还有便是今次叛乱,我国内无一府县不受影响,去、今两年的税赋,皆是大减。

  明、后两年,也难以恢复。

  所以这几年间,对于楚国之援助,怕是不成了。

  这点还望使者转告楚王,免得生出误会。”

  这半年以来,随着苏国叛乱,国内北边的几府之地,有大量不愿参与叛乱,同样也是为了逃避战争的民众,选择逃去楚国。

  而广昌道被平定之后,又有大量参与了叛乱的道民,害怕被朝廷追究,选择拖家带口,一起逃往楚国。

  这前后两波逃亡潮,再加上一场战乱的死伤,直接令苏国北部三府之内,户口少了过半。

  这三四十万的人口损失,几乎是苏国原本一成多的户口了。

  面对这巨大损失,苏玄歌当然心痛无比。

  那些已经被杀的乱民没法挽回,但逃往楚国的那些逃民,确实可以追回的。

  虽然他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逃去了楚国。

  但怎么着也能有个十万吧?

  先把这十万人追回来,多少也能让地方上恢复几分元气。

  因此在这个时候,借着楚国邀请合纵之机,苏玄歌适时提出了自己的不满和要求。

  ……

  “孤已经吃下的肉,竟还想让我吐出来。这苏玄歌,到了这时,竟还做这种妄想。”

  当使者返回国中,如实转告了苏玄歌的意见和要求后,陆渊不由笑出了声。

  说真的,这一次苏国叛乱,楚国虽然没牵扯其中,但只是在边境上收拢一些逃民,就已经吃了个满嘴流油。

  与苏玄歌猜想的,楚国收拢了十万逃民,有些出入。

  这一波陆渊收留的苏国民众,数量上其实远不止十万,而是达到了二十三万之多。

  这许多人,差不多一个府的人口,陆渊当然不可能还回去。

  实际上,对于这些逃民的安排,他早就有了计划。

  现在不是打算征伐大长和国吗?

  这个夷国两郡之地,如此广饶的地盘,楚国打下来后,当然不可能不去投入精力治理。

  设置府县是一定的,编户齐民也是一定的。

  可这新攻占的府县,总不能全都是原本的夷民,让此地风俗,依旧保持移民原本的习俗吧?

  那样的话,想要让此地稳定下来,该需要多久时间?

  所以进行移民,让原本沐浴王化的三帝苗裔,去往这片新开拓的领地,移风易俗,帮着同化原本的夷民,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可楚国境内。

  原本从周国和西川郡那边迁移来的民众,才刚刚安定下来,在地方上站稳了脚跟。

  眼看着就能缴纳赋税,为楚国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出了。….这种关键时刻,陆渊当然不可能再强令这些移民搬迁,去往那蛮荒之地开拓了。

  同样的道理,这些移民不能动,原本楚国境内的百姓,也不好动。

  强行动的话,极有可能引发骚乱。

  所以这个时候,该从哪里找新的移民,就成了一个问题了。

  恰在此时。

  苏国出现了内乱,自己送来了二十三万的逃民,这不就是上天送来的移民吗?

  二十三万人虽然不多,但好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