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剿匪僵持

有许多都是由刚刚迁移来的移民和当地夷人,以有偿支付的方式充任,也算是某种方面的以工代赈了。

  但即便如此,长时间的对峙消耗,大量民夫的征发,还是严重影响到了楚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和地方民生。

  任陆渊不得不尽快解决战事。

  先前发动渡河决战,并且暗示李雄消耗那些俘虏的夷兵,也未尝没有减轻后勤压力的念头在。

  如今看来,李雄手中的五万兵马,暂时是不用陆渊负担了,这倒是个好消息。

  “有李雄这五万人在前面顶着,在他被大长和国打垮前,泸水以西的防卫压力,就不会太过严重。

  这样的话,我只需在泸水东岸的安宁城,留下一万兵马驻守布防,作为李雄之后的第二道防线,就差不多能够隔绝来自西面的军事威胁了。….然后剩下的四万一千人,则可以打散分布到地方各县。这样就算每县安置四百人,也只需两万两千人罢了。

  剩下近两万人,这可以作为中枢机动部队,随时策应各地出现的叛乱。

  同时也能作为扫荡部队,进一步清理山岭间遗落的夷人残兵,加强地方治安的整治。”

  陆渊心中这么想着,很快便做出了决定。

  ……

  时间缓缓流淌着。

  在后方平定了黔中郡的叛乱之后,陆渊很快便按照自己的方略,开始对各地兵马进行调整。

  大量禁军被打散,按照百人一卒,或者五百人一营的编制,分别安置到黔中郡地各府各县,协助当地官府维持治安。

  而剩下的主力禁军,则开始以千人为规模,大批次的在地方各府展开一场场剿匪行动,不断清理着地方上的那些残兵匪寇,还有一些尚在顽抗的夷人部落。

  除了剿匪之外,陆渊也顺带开始清理起地方上,那些县城之外的郊野村镇,准备将他们正式纳入到官府统治之下。

  先前他来的匆忙,为了应对大长和军,在地方上打下地盘之后,基本只占个城池,保证名义上的统治就行了。

  对于城池之外,地方上那数之不清的村落镇子,真没太多精力去管。

  因此就像先前轻水县令赵羡之说的那般,他这些地方县衙,也只能管管县城中的夷民,和刚迁来的移民。

  而对于广大乡野上,许多村镇里的诸多夷人部落,真没能力进行管控。

  官服也就是借助如今大楚昌盛的兵威,让那些地方上的村镇部落,名义上臣服罢了。

  但除了这些表面功夫外。

  实质上,官府甚至连地方上那些村镇部落的税收,都收不上来。对于地方上的掌控力度,薄弱到了极限。

  原本对于这种现状,陆渊是打算等黔中郡地方各级郡府县兵陆续筹备完全,地方上官府的衙役陆续到位,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处理的。

  可如今既然府县兵征募不顺利,在想依靠地方官府自己的力量解决此事,显然也不现实。

  既然此时打算剿匪,而禁军正好也有空,那便索性将此事也一并解决吧。

  反正地方上的那些村镇部落,一个个精壮男丁也都被征调走了,剩下一些老幼妇孺,纵然想要折腾,也闹不起什么大风浪。

  朝廷天兵一至,还不得乖乖从命。

  当然。

  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想不开寻死的,对于这些形同叛逆的家伙,陆渊也不客气,直接镇压了事。

  不杀个人头滚滚,怎么确立朝廷对地方的权威,确立大楚在这里的王法,怎么让那些生性凶悍野蛮的夷人臣服?

  一时间,原本刚刚安宁的黔中郡,又再度生起无数兵戈与尘嚣。

  只是这一次。

  受到屠戮的,不再是地方上的移民,和已经开始编户的夷民。而是那些不服王化,野性难驯的部落夷人。….……

  正当陆渊在黔中郡,大搞治安,加强统治问题的时候,其他各处,也都开始了自己的大动作。

  在粗粗控制了秦藏川和赤炎城一代之后,在神武五年四月初,已经扩军到五万的李雄,又继续发挥自己精进勇勐的作风,向沙池一带黎川带领的大长和军发起进攻。

  然而经过这段时间的筹备,黎川已经从国内后方,陆续抽调来了三万兵马,此时兵力上已经与李雄相等,士气方面则更远胜之。

  因此双方交战一阵,李雄手下夷兵军心动摇,最终被黎川抓到机会,大破之。

  李雄丢了万余兵马,只得率着剩下败兵,退往赤炎城。

  黎川则趁机进逼,收回了数座丢掉的城池,领兵包围了赤炎城。

  而在这时候,李雄控制的秦藏川后方,也因为他的战败,生了骚乱,隐隐有发动叛乱,响应黎川的趋势。

  紧急之下,陆渊连忙下令,让东岸的一万禁军渡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