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厉兵秣马

  关于国中各地征兵的令旨,在陆渊的强令下,很快的就被执行了下去。

  其实也不好说是强令,因为如今楚国周边的恶劣形势,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附近周、梁、宁三国,皆是天下霸主,或是一州霸主。南边的苏、西南夷诸国,也都是能出十数万强兵的敌人,实力也并不弱小。

  与这等强敌为邻,没有足够实力自保,任谁心中都不安。

  因此自从陆渊征伐西南夷以来,随着前线用兵之处越来越多,兵马损耗越来越大。后方朝中关于是否要征兵的事情,各种议论就越来越多了。

  只不过因为以楚国体量,养原本的二十四万大军,就已经极为吃力了。

  而如今两处战线更是用兵十余万,各项开支比和平时期更为繁重。

  所以这些提议虽然多,但也碍于财政问题,一直都没能落到实处。

  此时倒是好了。

  有陆渊这位楚王一力推行,原本的一些阻力,瞬间就消失不见。在开国君主的威严之下,举朝上下开始齐心协力,认真办好这件事情。

  此次征兵员额为十三万八千人,已经超过现有全国兵马总数了一半了。

  这等规模的扩军,不可谓不大手笔。

  不过对于如今人口已经超过七百万的楚国来说,想要募集这种数量的兵员,其实也算不得多难。

  更何况这十三万八千人,楚国也不是要求短短几月内募集,而是分成了数年。

  每年募个五六万人,两三年时间也就招募完了。

  有这么长的时间作为缓冲,不仅能挑选出更多的优质兵源,也能使朝廷的财政压力不那么大,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只是虽说如此,但为战事考虑,此次募兵补充兵员,还是优先满足身处前线的西川与黔中二郡,以保证这两地的安稳。

  就如黔中郡这边。

  因为国内本土没多少人,愿意来这当府县兵的缘故,陆渊已经下令,从流放来的罪人还有移民当中,征募兵员。

  这些罪人与移民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

  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但在拖家带口的情况下,想要逃走也已经是不可能了,最终只得老老实实的接受现实。

  经过一年半的不断流放罪人和移民,如今整个黔中郡上下,在籍楚人的编户,已经超过了十二万户,有着六十余万人。

  这么多编户人口,抛弃那些归化夷人妇孺,成年男丁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

  从这么多的基数中挑选兵源,根本没有费多大力气,想要募集剩下的六千府县兵缺口,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甚至不仅仅是补足眼下八府的府县兵缺额,就连眼下只停在纸面上,还没占领的会川国两府四千府县兵,黔中郡这边也已经开始提前募集训练了。

  这场与西南夷的战争,已经持续太久了。

  ….从神武四年七月起,一直到如今神武六年二月,战争已经持续了一年半。

  一年半的时间,楚国损兵近五万,耗费了千万两的军饷,其余人力粮草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一场大战,几乎将楚国三年的储备打完了。

  眼下再打下去,虽然不是支撑不住,毕竟有着从黔中郡这边收获的财富,五千万两银子可以撑很久了。

  但即便能撑下去,受这场战事拖累,楚国想要进一步发展,那也是没有可能了。

  而在如今周围各国都在变法强国,想尽办法增强国力军力,一年年变得更强的时候。楚国没有进步,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倒退了。

  宁国花了六年时间,就已经恢复了五十万大军。再过六年,大军数量就说不定要变成八十万了。

  周国那边,七年前的北伐之战,虽然损失了近三十万兵马,还丢了一郡之地。

  但七年时间过去,靠着剩下的七郡之地,周国损失的兵马,早就已经恢复过来。

  甚至因为与北边魏国的连年交兵,周国每年都在扩军备战,如今兵马已达八十万众,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强国。

  不过也同样因为常年和魏国交战的缘故。

  周国每年不得不在北疆长期保持三十万大军,先前曾和陆渊交手的那位北柱国大将军贺拔胜,近些年来更是频频活跃在北疆战场,立下了不少功绩。

  一些出名战绩流传过来,便是连远在扬州的陆渊,都经常在皇城司的周报中有所耳闻。

  使其对于这位骁将,有了更多的认知。

  至于梁国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占据了青州十郡的庞然大物,一直都保持着百万之数的常备军,国中先天宗师更是超过十人,一直是周边各国中最为野心勃勃的。

  前越能这么快灭亡,就找不得梁国在隆庆二十八年时,那场五十万大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