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开源节流

现在陆渊将其提出来,不过是重申一遍,在朝廷方面,将其正式定为国策而已。

  崔长青等人明白其中重要,自不会有什么意义。

  “嗯。”

  见众臣都点头同意,陆渊点了点头,没在这方面多说什么,而是继续说道:“如今楚国地方郡府县兵,和中央禁军,以及水师三部,都在连连扩军。截止如今,全国兵马总数已有三十八万两千人。

  这诸多兵马,一年单是军费开支,就需两千七百余万两银子。

  若是遇到战事,更是能直逼三千万两银子。

  同时地方官府、中枢朝廷的各项基本开支,一年也需约五百万两银子。

  还有正在进行的移民工程,每年也需一百万到两百万两银子。

  而朝廷如今财政收入,算上南海国每年三百万两银子的贡赋,一年也不过两千万三百两银子。

  如此一算,每年下来,便有一千万两银子左右的赤字。

  虽然孤征讨西南,从诸多夷人手中。缴获了五千余万两银子的钱财。前段时间,黄玄真人收掠剑川,也得了两千余万两银子的浮财。

  挡着七千万两银子,最多也只能撑个七年。

  七年之后,等这些积财用光,朝廷就要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

  所以如何在这七年之内,尽可能的开源节流,使收支得到平衡,便是如今首要之务。

  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现在都说一说吧。”

  说到这里,陆渊也有些头痛。

  自从他起兵以来,钱粮问题,就一直是困扰自己的最大难关。

  甚至在早期时候,为了能获得军费,还不惜坑骗了丹鼎道,为自己结下了一个大敌。

  而后随着长沙国向楚国过渡,好不容易在近两年勉强达到了收支平衡,财政总算不用那么入不敷出了。

  但如今随着西川、黔中两郡的开拓,以及楚国如今大规模的扩军,原本刚刚达到平衡线的财政收入,又瞬间被打破,继续朝着每年赤字发展。

  并且赤字规模,似乎有着越来越大的趋势。

  对此情况,陆渊自然忧心忡忡。

  因此,在今天这场关于今后三年的战略规划会议上,便把此事拿出来,作为重点议题。

  为的就是希望集思广益,借助众人的智慧,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关。

  “禀大王,关于此事,我等三省六部主官,早就有所商议,已经为此制定了数项解决之法了。”

  面对陆渊的忧虑,听到询问之后,崔长青作为左相,自然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向陆渊行了一礼,然后说道:“解决财政赤字,无非开源节流两法罢了。

  节流方面,如今军队方面,不断增兵,打造军械,修建战船,此关乎国防根本,根本省不得。

  朝廷官府方面,为了稳定新拓之地,也在不断选拔新官员,用于治理地方,此处也省不得。

  倒是移民之事,如今每年向黔中、西川二郡移民,每年耗费钱粮近两百万两银子,所费颇多。

  但也同样如此,如大王先前所言,在三年内,向西川、黔中二郡,迁徙民众共计六十五万人。

  等这些人迁徙完毕,那么每年两百万两银子的开支,自然可以节省下来。

  这便减去了两百万两银子的赤字。

  此是节流方面。

  剩下便是开源。

  按大王制定的第一项国策,先后向西川、黔中二郡迁徙民众,等这数十万民众抵达两郡之后,此二郡自然也能开发出来。

  届时两郡三百万民众,治理个几年,就可提供每年一千万两银子的税收。

  只是此项,就足以抹平赤字。”

  崔长青说到此处,显然颇为自信。

  当初楚国只有三郡一十七府,五百七十万民众的时候,一年税入便可达到两千万。

  如今楚国变成了四郡三十四府,八百余万民众,地盘翻了一倍,人口增长了将近二分之一。

  这么大的盘子,只要全都开发出来,将年入税收提高一千万两银子,简直绰绰有余。

  甚至只要西川、黔中二郡开发的好的话,每年增加的税收都不止一千万两银子,往上再提个二三百万两银子,这都不是问题。

  以楚国如今开国之初,所锻炼出来的精干官僚队伍,还有朝中群臣的贤能,君主的英明。

  崔长青有这个自信,在五六年内,就将这两郡,开发到他所说的这种程度。

  陆渊听了他的话,也不由动容:“若真能如此,那时候我大楚向外用兵,便不缺钱粮了。”

  崔长青笑了笑,然后继续道:“还不仅如此。开源之法,除了发展治理黔中、西川二郡之外,还有其它数种。

  黔中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