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御楚二策

  眼下些许暗讽,还只是试探苗头。

  接下来若是沈丘,再作出更多错误决定,导致宁国整体不断衰落。

  那么他后面的那些六姓七族的世家们,怕就是要联合起来,重演当初弘道帝之事了。

  一想到自己开创的王朝,有可能在自己手中完结,沈丘心中就是一寒,立刻冷静了下来。

  然后他脸上勉强扯起一丝笑容,点点头道:“武安侯说的不错,是朕因为战局失利,有些失态了。”

  沈丘知道不能强硬顶下去,不然肯定会得罪白义安,以及杨景、上官明这些人,和他们背后的同盟。

  因此微微服了个软,然后轻轻略过这个话题,转而问道:“不过如今江北、岭南失利,襄阳、南海二地危急,甚至连苏国也被围了国都,楚贼一路势如破竹,南北皆无有可挡者。

  其之势,若不遏制,恐江北岭南之地,尽为楚贼所夺。

  届时楚贼取了这二地,其势大涨,必更加难治。

  而我江东之地,怕也步江北、岭南后尘,终为楚贼所灭。

  形势已经危及至此,朕已一筹莫展,武安侯可有良策,能救国于危难,阻楚贼之势,挽此战于狂澜?”

  沈丘半是推锅,半是诚挚的问道。

  如今他一手造成的劣势,自己本人是没办法解决了。

  但宁国也不是沈丘一人的宁国,而是整个六姓七族世家的宁国。

  现在宁国眼看着不妙,要倒了,你白义安也别想置身事外,该是时候出一份力了。

  有什么好办法,快点说吧,别再遮掩了。

  不然拖延下去,朕这位皇帝不好受,你这些世家也不好受。

  沈丘心中既是解恨,又是苦涩的想着。

  而面临他的询问,白义安思忖一会,道:“禀陛下,当今之局,已到了生死抉择,不得不拼的时候。臣这里有御楚二策奉上。

  第一策,动员一切,拼尽全力,将国内驻守的二十万兵马,仅保留水师和必须的部分驻守兵马,其余剩下的军队全都调集出来,如此可再得十万大军。

  以这十万人会合留在豫章郡的兵马,可得二十万众。

  再从国内留守武侯中抽调两位,会和豫章郡驻守的两位武侯,就有四位武侯,可随时受命。

  有着二十万众,四位武侯,不论是调来江夏前线这边,还是令其等各自领兵,进攻洞庭边界各府,都可再度取得我等主力战场这边,对祖国的优势。

  如此倾尽全力,举全国之兵,愤而向西,与楚国一绝死战。

  胜,则山河一统,扬州归宁。

  败,也不过去戈卸甲,面西而臣。

  此即毕全功于一役,决胜死于一战。山河社稷,宗庙传承,皆由此战而定。”

  白义安目光灼灼的看向沈丘,说出了自己心中最为倾向,也最为认可的一策。

  然而听到他这策略,沈丘顿时色变,厅内其他众臣,也瞬间炸开了锅。

  “楚贼野蛮,山猎之徒,好战逞凶,不过搏命匹夫尔。我等天潢贵胄,诗书传家,千载基业,岂可舍命而与贼斗,寄希望于一战胜负?”

  “陛下,如今我等胜局犹有,形势依旧,只需稳坐高台,以待良机即可。武安侯所言,方才是行险弄事,置江山社稷于不顾,陛下万不可采纳其言啊!”

  “此等误国之言,武安侯何敢开口?”

  厅内诸臣,对于白义安决一死战的方略,几乎一面倒的反对与指责。

  其中大营内的另一位同出世家的武侯,作为此战先锋的武息侯李明浩,更是摆明车马反驳道:“武安侯此言缪矣!

  楚贼不过一时兵胜,然其连年动兵,先讨西南诸夷,后并西川二国,再征河谷之蕃,又夺周之汉中。

  此前后四战,连绵六载,年年动兵,未见休也。

  如今楚国穷民困,百姓疲惫,苦战久矣。

  现其不知休养生息,止戈太平,反而贪婪无度,背盟弃约,无故征讨南海,终致我等四国并伐,乃有今日之祸。

  此时不过一时挫折罢了。

  纵江北岭南二处战场,我王师一时败绩,但合计损兵,也不过七万余而已。

  即便加上江夏这边,折损兵力也才十五万。

  此等损失虽多,但我大宁雄师八十万,哪怕去了十五万人,也还有六十五万众,兵马未见逊于楚国。

  兼且我宁国户口繁盛,百姓千万,浩如烟海。

  又休养生息十余年,府库金银,仓廪粟米,车载斗量,难以计数。

  只需王命一下,五郡之民,六库之银,百仓之米,尽数发用,百万大军,顷刻可成。

  此基业之深,底蕴之厚,皆大王十年仁政,辛苦耕耘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