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再入岔口


  旁边诸将闻言,纷纷不由贺喜。

  不怪众人如此高兴,实在是这螺口渡的位置,甚为紧要。

  在江夏附近百里区域,除了江夏城下的那个渡口外,唯一可通大船的渡口,便是向东百里外的螺口渡。

  此渡口处在楚宁边境,此前归于楚国,渡口内除了有十余水师船舰巡视外,还有常驻上千兵马看守。

  后来两国大战开启,宁人大军横压而来,该渡口自然无法抵挡,水港内的驻军,早早的就按照军令,弃守而退。

  而宁人接收之后,也没荒废此渡。

  众所周知,水路运粮,不管是承载力,还是速度,或者成本,皆是远胜于陆路运粮的。

  如果从豫章腹地,输送物资前往江夏前线,那么按照其物资集散地为该郡首府南昌来算,从此城出发,抵达前线大营,一路约有六百里左右的路途。

  六百里运粮,要供应前线十几万大军,那么于将军最少要动员二三十万民夫,征发数十万头牛驴骡马,才能勉强满足需求。

  而且粮食从城内出发,要送给前线,可能耗时要一月之久,快点也要半月时间。

  如果换做水路运粮,那就只需数百船只,以及在船队抵达渡口时,偶尔征发万余民夫协助搬运物资即可。

  并且乘舟直上,顺风的话,可能一日便可抵达。

  两种运粮方式,哪种损耗更大,更加安全,更加高效,一目了然。

  所以自开战之后,宁国的粮草物资,基本都是由水路运来。

  而船只运粮,自然免不了需要港口。

  距离江夏前线最近,同时也为宁军掌控的渡口,便只有先前楚军放弃的螺口渡了。

  此渡口自被宁军占据以来,就设为了后勤基地,每日里都有数十船只从宁国腹地驶来,在这里卸载货物。

  然后由此渡口安排车马人力,输送百里送底前线大营。

  因为此地关乎钱粮供应,宁军在兵力有所紧缺的情况下,还特地在此安排了上万守军,以及五千水师防守此港,可见此处重要。

  往日里,陆渊也知此地紧要,为宁人七寸之地。

  可那个时候,他纵然派兵偷袭此地,打下来后,也无法长久守住。

  因为港口附近,便有大量宁军,得知后路被偷,随时都可抽调数万兵马前来夺回。

  而前面江夏城内的楚军,被宁军无数营寨层层阻拦,也无法跨越百里敢来支援。

  长江之上,也有宁军水师封锁江面,贸然前去偷袭港口,不仅无法起到截断宁军钱粮,阻其后路的效果。

  反而会将自己兵力,白白困死在港口之中,被宁人吃下。

  同时除了水路之外,宁人还可以通过陆路运粮。耗费虽然大了一点,但身处后方,安全却是无虞。

  楚国哪怕断了水路通道,宁人也不会陷入缺粮。

  所以那个时候攻打螺口渡,不仅没什么好处,反而风险极大,陆渊自然不会去浪费这个功夫。

  但此时不同。

  沈丘即将击破长沙宁军,届时便可继续轻兵疾行,直插宁国后方,夺取空虚的豫章首府南昌。

  若能做得此事,那么宁军陆上退路便失,断去一条退路。

  然后陆渊再攻下螺口渡,分重兵驻守此地,便能再断宁军水上退路。

  他也不需分出去的几万偏军,能守多久,做得多好。

  只要那两万水师、四万禁军,能顶个一月,便足以困死宁军了。

  因为按照细作回报,宁军大营内的储粮,基本是维持半月份额,同时螺口渡每十日送来一批补给,以保证大军物资不缺。

  故而楚军只要封锁螺口渡一月,仅有半月存粮的宁军,即便再怎么节省粮草,也顶多撑个二十天左右。

  超过二十天,便会陷入粮草短缺的窘境。

  而如果超过一月,那么此处宁军,便如那长平之战中的赵军,只能饿得头眼发昏,人竞相食了。

  此等情况下,楚军吃下宁军,自然不难。

  甚至好点的话,直接收编对面十万宁军,也并非不可能。

  以楚军不缺粮的情况,还有同为江南扬州人,只要这些宁军投降,花个两月功夫便能成功接收,整编为楚军,拉上战场听用。

  这无疑是个大好收益。

  有着这些肉眼可以预见的前景在,陆渊和其他一众将校,自然高兴无比。

  眼前的宁军在他们心中,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冢中枯骨,在劫难逃了。

  “虽然螺口渡已下,但我等还没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宁军营中,尚有十一万兵马,岂等若是倾巢而出,猛攻螺口渡,未必没有夺回来的可能。

  所以为了彻底断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