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梁国君臣

天下诸国所忌惧,令诸国戒备敌视于我。

  而且我等已占据半个中州之地,叫天下诸国来说,所得可谓最厚,天下未来之利,半数已在我手。

  盈满则溢,过犹不及。

  只统一青州,便令北边赵徐二国,南边楚宁二国,皆虎视于我,觊觎青州之地。

  此时若是再夺河南、南阳二郡,那么西边之周魏二国,怕也要立刻罢兵休战,挥师向东了。”

  下方群臣之中,梁国名将,昌邑君杨辰,见自家皇帝似乎对河南南阳二郡起了贪念,想要挥兵攻伐,立刻起来劝诫道:“我大梁独占一州,为天下之最。

  可一州之地,国力再强,也难抵整个九州。

  我大梁周边,北边赵国据冀州,徐国据徐州;西边周国据雍州;南边楚国据扬州;东边郑国据豫州。

  同时北边兖州魏国,亦开始大举南下,想要向中州腹地推进。

  以上六国,皆为一州之霸主,国中可发百万雄兵。

  这四方各国若是联合,稍一动员,便可出三五百万之军,攻打我梁国。

  我大梁虽强,可经过这些年休养生息,户口也不过增长到了六千余万,兵马三百万而已。

  此等实力虽强,可远没达到可以一国敌天下的地步。

  现在各国之所以没有联合攻打我梁国,只是因为周国疲惫于蕃人、魏人之祸,楚宁争霸于江南,赵、徐国北江有胡患。

  郑国同处中州,与我国接着各国觊觎,自顾不暇。

  各国皆各有麻烦,难以顾及我国罢了。

  可如今,周国将亡于魏,楚人已有一统江南之势,赵徐二国已稳固北疆。

  我梁国周边,已有四国可以抽出余力,插手青州事宜。

  此时他们之所以没立刻动手,不过是因为以一国之力,难以抗衡我大梁,心中有所畏惧罢了。

  可等他们彼此串联,沟通愈发密切,迟早能合纵连横,组成联军,共伐我国。

  所以当今之时,我国首要之务,绝不是夺占河南、南阳二郡,将附近的最后一块中州之土夺下。

  这样会刺激附近各国,让他们加快联合脚步,讨伐我国。

  我大梁要做的,是要大力扶持周国,让其帮助正从北边南下,气势汹汹的魏国。

  魏国拥地十郡,人口三千余万。举国可用之兵,足有两百万。

  另外其还得的了神剑门的全力支持,国中先天宗师,足有二十余位。

  放眼天下诸国,魏国是仅次于我梁国的。

  若让其吞并了周国,魏国国势还要进一步上涨,届时地跨两州,声势比我大梁还要更上一筹。

  到时魏人挥兵西来,怕是凭其一国,就可敌我大梁。

  这实在是我大梁有史以来,最为可怕的大敌。

  所以,为阻此等局面出现,就必须阻止魏国南下,将它挡在西北,不令其与我接壤。

  正好周人疲弊,国力大衰,隐有跌落霸主之位,实力不复从前,再难为我梁国西境之患。

  而且周国虽弱,但也还有千万之民,百万之军,先天宗师亦有七人。

  此等实力,进取不足,但自保有余。

  只是一心防守的话,还是能挡住魏国的。

  甚至北边的赵国,也能用周国牵制一二,令其无法全新向南,与我梁国为敌。

  而周国得我之助,可以坐稳南阳、河南二郡,于日后也有了退路,国祚可保无虞。

  此等恩德,必可令其心生感激,从此紧靠我梁国,为我屏障。

  故而臣以为,不如扶持一个弱小的周国,让它成为我大梁从属,替我梁国守着西境,挡住魏国之患。”

  杨辰长篇大论,向梁帝讲述着自己的看法。

  而梁帝听完,沉思一会,最终缓缓点头:“昌邑君说的不错,我大梁如今占据半个中州,比之各国,已经是占尽好处了。

  再去贪图河南、南阳,即便得之,与我也好处不大,反而会引起诸国之怒。

  反倒是援助周国,可让我得一西境屏障,以阻魏国之患,牵制赵国之力,对我大梁的好处还更大些。”

  梁帝说到此,转头看向下方一人,吩咐道:“张卿,稍后你和昌邑君,以及户部、兵部商议一下,看该如何援助周国。

  等有了一个章程之后,再挑选合适使者,上禀于朕,令其出使周国,商谈两国合盟之事。”

  “是。”

  鸿胪寺卿张凯,立刻起身应命。

  说完了周国之事,梁帝看了众人一圈,又继续道:“周国之事便这么定了,我大梁西和周国,以屏障边境。

  有周国在,可保西境无忧。

  但北边赵徐二国,南边楚国,这些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