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北境之议

  勤政殿。

  在得知东郡之战爆发之后,陆渊就立刻召集了自己的一干众臣,于此商议。

  “大家说说吧,赵梁交战,我大楚应该如何应对?”

  陆渊将北方青州传来的消息,简单的说了之后,看向众人,出声询问。

  在下方,武将之首周青,文官之首孙思文,各自领着楚国的文武重臣,肃穆听着。

  此时听到询问,众人互相对视一眼,最终周青站出来道:“回陛下,臣以为赵梁交战,我大楚无须多管,静观其变即可。

  臣以前长年坐镇北疆,与前周国之襄阳,梁国之江夏,互为邻居。

  十数年间,虽未与这二者爆发过大战,但偶尔也发生过一些小冲突。

  此二国与我大楚交手,前期周国之兵实力强劲,在正面交锋之上,往往能胜过我大楚之卒。

  但到了后期,周人因为繁重战事,精锐士卒被抽调大半,大量老弱被强征入伍,兵员就渐渐开始良莠不齐。

  同时由于男子都去从军的缘故,周国地方缺少劳动力,因此生产不足,导致军需匮乏,士兵于是难以进行足够训练,自然技艺粗疏。

  最终,曾经号称霸国前三,强盛无比的周国,因为军队战力的极速下滑,于连绵战争中,为魏国所灭。”

  周青先讲了一个已经灭亡的周国举例,然后话锋一转,道:“周国因战而致卒弱,后又因卒弱而灭,此为其亡国之因。

  然梁国这些年来,一直较为安稳。

  近几年虽与魏国有些争斗,但纵发百万之兵,于梁国而言,也无损皮毛。

  是以数十年来,我楚国与梁国在边境之上,一直未能取得什么优势。

  梁国之士卒,也始终为天下骁锐,世之精兵也不过如此了。

  其兵马未损,士卒未弱,今虽魏、赵、徐三国来攻,梁或许大胜艰难,但卫国护疆,绝无问题。

  以臣观之,十五年内,此四国之战,绝分不出胜负。”

  周青侃侃而谈,给出了自己的推论。

  他知道自己师父,问赵梁交战的用意是什么,这不是在问楚国要不要跟着落井下石,和魏赵徐三国一起围殴梁。

  而是在问,梁国能不能撑住,楚国要不要帮忙?

  是的,保住梁国,这是楚国目前的首要战略。

  原因嘛,自然是北方的青州,不能被分裂,只能由一个势力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赢者通吃,输者一无所有的局面。

  才能使四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达到最为激烈化的程度,彻底无法化解。

  如今九州的局势,其实已经很明朗了。

  中州之外的诸州十域,随着天地四极的变化,为了生存,本能的就会向着中州迁徙靠近。

  最终整個九州所有势力汇聚中州,在这里进行龙争虎斗,争夺着最后的生存权。

  而想要在未来的这场大争之世中,博取一线生机,进而夺取未来中州的霸权。

  那么现有的各方势力,就只能在灾难彻底降临之前,先在中州上预先占据足够的地盘,积累最为雄厚的势力,以形成对其它势力的绝对优势。

  毫无疑问,此时的梁国,就处在这么一个绝对优势的地位上。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能够继续维持到灾难彻底爆发的时候。

  这个已经统一了青州,占据了半个中州的势力,自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倾尽一切的,阻拦其他试图来分自己蛋糕的人进场。

  这也就是梁国正在做的事情。

  西边在压制魏国,想将对方从中州驱逐出去;北边则重兵屯住大河沿线,阻挡赵徐二国南下。

  南边则在长江与楚国虚与委蛇,一边戒备,一边合作,走在了钢丝线上。

  东边倒是与豫州的郑国,同为难兄难弟,不用太过防备对方,可以少牵扯些精力。

  所以,从以上布置便可看出,梁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可以说是倾尽全力,费尽心思了。

  而同样的,还没吃到蛋糕,或者说,觉得自己吃到的蛋糕太少的赵徐魏等国,自然是不甘心自己在这场中州争夺的竞争中,被提前排除出局。

  为了生存,三国就会努力的向中州挺进,本能的对阻拦自己深入的两国进行进攻。

  一个想维持自己利益,保住蛋糕;一个想争夺利益,分得蛋糕。

  赵徐魏梁四国之间,在这个均衡局势没打破之前,就天然的处在敌对之中,因为利益的牵扯,绝无法被调和。

  所以才有了现在魏梁二国,在河南、南阳一线,屯兵百万,大战数年。

  赵国百万大军入侵梁国东郡,两边烽火升起。

  徐国在大河之北,蠢蠢欲动,随时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