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唐郑背刺


  毕竟,先不管唐国是不是想要夺走青州东部,此时两国先联起手来,把梁国给打趴下去,这对于双方总是没有坏处的。

  唐国不来,楚国还得和梁国在青州中部的大梁城死磕,用时间和无数生命去磨这条中部防线,去和梁国以及梁国背后的各国较劲。

  唐国来了,楚国便可趁着两国腹背受敌的机会,先击破它的中部防线,把中部几郡给吃掉再说。

  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

  至于后面的青州东部,以及北部徐国占领的一些地盘,完全可以等吃下中部,打垮梁国之后,再慢慢和对方计较。

  楚国的钱粮积蓄还有许多,今年一场铁拳行动,在清理了青州西部之后,从那些地方豪族门派之中,又缴获了大笔的钱粮。

  再加上青州西部清理之后的安稳环境,预计明年,这些地方就可以开始生产,给楚国提供钱粮赋税,这又是一笔收入。

  所以楚国如今的钱粮储备,可谓极其富足。

  因此哪怕继续维持如今一千八百万的兵马,以及一千八百万的移民工程,也还能再撑个两年时间。

  有钱有粮,就有底气信心。

  陆渊在整理出来这些家底收获后,便做好了继续和梁国,以及其他各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这也是他为什么不在意,唐国吞并梁国东部后,有可能迅速膨胀出另一个梁国的原因。

  一个上下一心的梁国,楚国都能用一年时间打垮。

  那么一个吃撑了的唐国,就算看上去体型巨大,很是吓人,难道还能比过原版的梁国吗?

  左右不过又是一场梁楚之战的翻版,不,可能是一场更进一步的,酣畅淋漓的大战罢了。

  所以陆渊并不在乎唐国获利,对方胃口越大,对楚国来说就越好。

  有些东西,可不是吃下去,就能立刻利用的。

  不见楚国夺了青州东部后,那些地方郡府上,多少敌国故民起来反抗,闹出了多少的乱子?

  而楚国还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击败了梁国,这都有那么多人不服气,冒出了如此多的反抗者。

  唐国这种背后捅刀子,为各国所不齿的家伙,又有谁会服这种小人?

  唐国眼下想的挺好,等他真的吃下诱人的毒苹果,就会知道甘甜之中,隐含着什么样的剧毒了。

  而等对方被毒的半身不遂的时候,就是楚国站出来,给予其最后一击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完美的计划,多么完美的合作伙伴。

  可就是这样的计划和伙伴,最后被一个郑国给搅黄了。

  唐国入侵胶东、东来二郡,这突然袭击,一下就把梁国给分成了两截。

  一截是以大梁为中心的青州中部,一截是以胶东郡为核心的青州东部,两块领土之间虽然还有一些通道联系。

  但实际上,已经被分为了两半,成了事实上的飞地。

  而大梁和胶东两地,梁国都囤积了大量兵马。

  此时这些兵马两分,后勤被断,几乎都陷入了必死之境。

  大梁那边还好,他有着徐国支持,有一个强国给他提供大量的钱粮物资,数百万大军的后勤暂时还能维持,不至于因为缺粮而陷入崩溃。

  可是胶东这边,西部、东部就是楚国,北边则是唐国,南部则是大海海寇,可以说四面皆敌,已成死地。

  不仅没有什么后勤,更是连一个安稳的后方都没了。

  梁国百余万大军陷在这样一个死地,可以说,败亡已成定局了。

  位于阳夏郡的楚军,只需稍加用力,就能吃下这股梁军,取得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

  正是这种危急存亡的时候,一直和楚国关系良好的郑国出手了。

  先是截断了阳夏郡楚军的后勤,不让楚国继续在郑国领土上获取物资。

  然后又派遣水师,封锁了海上通道断绝了,阳夏行营从本土获取补给的通道。

  最后这调集兵马,在阳夏郡边界的郑国领土上,聚集了八十万兵马,对楚军做出了防守姿态。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说明了郑国对楚国的忌惮和敌视。

  很显然,在楚国展露出席卷整个青州的态势之后,尤其是在豫州境内,还留着百万楚军的情况下。

  就在青州旁边的郑国,已经感受到了深刻的威胁和恐惧。

  因此在生存本能下,郑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和楚国断交,并做出了一定的牵制和威胁姿态,以此表达对梁国的支持。

  要不说如今是大争之世呢?

  原本还互为敌国,相互忌惮的梁郑二国,只因形势逆转,互相有着需求,瞬间就成了友邦,开始了联合。

  当然,郑国虽然开始倾向于梁国,但他和楚国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