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魏君北狩

,进攻梁国。

  那个时候,魏国可谓风光无限。

  一场场会盟,在他们的推动下诞生,并且历年伐梁,也的确取得了成果。

  比如赵国攻取了东郡,徐国攻取了乐安郡,这都是在魏国的会盟之下,所取得的战果。

  只是这个战国是属于盟友的,身为盟主的魏国,并没捞到什么好处,只是纯付出,赔本赚吆喝而已。

  这种没多大好处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引得魏国国内有不少人生出不满,认为东伐梁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处。

  只是纯粹的耗费国力,送自家战士去送死而已。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眼下正是魏国霸业昌盛的关键时刻,经过数次会盟,各国已经渐渐认可了魏国的中州霸主地位。

  尤其是跟着捞到了好处的赵徐二国,更是隐隐成了魏国小弟,在国际上处处以魏国为首,俨然只听大哥的姿态。

  而魏国团结的这两个小弟,三国结成同盟,实力体量上,已经一跃成为了九州第一阵营。

  即便是强如梁国,面对这个三国同盟,也是处于下风。

  这种情况下,只要魏国能继续维持下去,拉拢更多的国家加入这个同盟,让自家的霸业进一步扩张。

  那么等更多国家入盟,联盟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然能凭借强大实力,击垮梁国,夺取中州。

  那时作为盟主的魏国,作为领袖,理所应当的,就能攫取这场胜利后的最大果实。

  所以眼下的吃苦,是为了日后的更大收获。

  这是百年大计,绝对不能放弃。

  就这样,魏国朝堂上,一派主张撤兵,一派主张坚持,彼此对立了下去。

  当今的魏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上位的时候,迫不及待的就发动了一场三国合纵攻梁的大战。

  想要击败梁国,夺取一片领地。

  这为的,就是安抚国内,已经渐渐分裂的人心。

  只要战争胜利,这样既维持了战争,又让魏国得到了好处,可谓照顾到了两方的利益,又做大了蛋糕,足以抚慰人心了。

  可一场惨败,让这一切付之东流。

  也同样让魏国,认清到了自己的虚弱和不足,渐渐从天下霸主的美梦中,清醒了过来。

  而清醒的同时,魏国又看到楚国不声不响,只是一招断粮,就将击败了三国后,声势如日中天的梁国给弄得国内大乱,险些一蹶不振。

  一场完美的操作,瞬间让魏国清晰认识到,楚国这个天下第二霸主的含金量。

  楚国别的地方怎样,先不说。

  单就这份财力,便足以傲世天下了。

  战争打的是什么?

  打的就是钱粮。

  楚国有钱有粮,同时国内太平了三十年,人口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有钱有粮有人,那可不就是数之不尽的兵马吗?

  只要楚国出手,能否打赢梁国很难说,但跟梁国打个不相上下,或者说短时间内的不相上下,应该是没问题的。

  而只要楚国能扛住梁国的主力,那么周围再有魏赵徐这些国家从背后偷家,只靠梁国后方的那些偏军弱旅,怎么可能是三国联合的对手?

  到时梁国主力远在前线,魏赵徐三国后方偷家,这小小梁国,还不灭定了!

  只要能灭了梁国,即便身为盟主的楚国,要吃大头。

  可魏国跟着出兵出力,再加上自身的地位,怎么着也能从梁国身上,分得两三郡的地盘吧?

  这看着虽然有些少,但已经把魏国在中州的地盘,翻了一倍有余了。

  相比于此前努力十几年,一直都没什么大收获,已经是个大成功了。

  所以关于拉楚国进盟,推举楚国为盟主的提议,在五年前,魏国长垣惨败后,就一直成了国中主流共识。

  这次邀请楚国来次大规模军事联合行动,在很多魏国人看来,便就是为将来楚魏两国之间,进行联盟合作的一次预演。

  因此,对于这场行动,魏国是很看重的。

  于是在两国出塞后,看到楚国在雍西河陇大出风头,而自己却在草原上连连受挫,进展缓慢之后。

  想要表现自己价值,想要增加未来邀请楚国的筹码,魏国就开始奋起了。

  首先是三月,魏国上将军孟成林抛弃后队,引主力深入草原,突袭火吐罗国的黑水城。

  这无疑是兵行险招,稍有不慎,数十万大军就要陷在草原之中,死无葬身之地。

  可同样的,这也是破局的妙招。

  只要能够成功,那不仅能一解眼前困局,说不定还能一战灭亡火吐罗国,取得西征的最大成果。

  事实上,他赌赢了,或者说赌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