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死了就会变强?

得五分。”

  在这一次神盾营的军需补给中,虽然有工部故意拖延的原因,但亦存在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为了防止造反,大明对民间开采铁矿有着严格的限制,每个矿厂只能用工五十人,而且不许招募流民。

  甚至在原有的历史中,隆庆年间的首辅徐阶认为大明的产铁量已经够用,更是直接下达了禁铁令,从而导致后期的产铁量每年持平,无形中加剧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朱祐樘知道现在可能并不缺自己这三千副盔甲的精铁量,但为了以后的军需补给,甚至将来的重炮和长枪,都需要提前解决铁矿产量的问题。

  现在允许民间资本介入开采铁矿,特别盛产铁矿的山西资本通过盐利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这无疑会刺激大明产铁量的迅猛增长。

  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派船队往南找来世界上最优良的铁矿,打造最锋利的刀驰骋北方大草原收割一条条叫嚣的生命。

  第五项措施则是:“辽东总兵、宣府总兵、延绥总兵、蓟州总兵、大同副总兵、甘肃巡抚唐瑜、宁厦巡抚崔讓,辽东巡抚刘潺等回京听用。”

  朱祐樘发现大明官场有一个怪病,文官集团论资排辈则罢,这武将集团的总兵亦是喜欢让五六十岁的老头担任总兵。

  若这些五六十岁的总兵立有赫赫战功则罢,但结果就像英国公张懋那般,或许能跟你唠几句兵法,但上阵杀兵绝对是第一个先尿。

  朱祐樘其实并不反对达尔文的理论,但大半辈子都没有建功的人,真凭着一张老脸就想占着总兵的位置,到他这里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至于甘肃巡抚唐瑜、宁厦巡抚崔讓,辽东巡抚刘潺三个文官,全都是六十岁的巡抚,同样是没有什么战功可言。

  虽然换上新的官员和总兵未必见好,但起码能给继任者一点压力,而不是舔着老脸占着关乎国家安危的要职。

  足足五大军政举措,这其实仅仅是第一步。

  朱祐樘想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但发现什么清丈田亩,什么开海贸易,什么摊丁入亩,这些都是次要的。

  若是自己手里没有枪杆子在手,哪怕明明已经开拓通过西洋的航线,但某些人却是敢于烧毁,而他们自己则在海洋贸易中牟取暴利。

  正是如此,若是想要治理好这个国家,不仅需要好的惠民举措,更需要强大的威慑力,不然再好的举措亦会给那帮挖空心思谋利的人唱歪了。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实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朱祐樘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却是将其他的改革都稍微推后,而是要将军队掌握在手里,更是要打造一支无敌的铁骑。

  正当京城的百官和武勋都在大鱼大肉地享受新春之时,他们的皇帝却是默默地准备对这腐朽的王朝做一个小手术,而名字叫做:千金百银淬军体。

  大年初六,正元节假期后的第一日。

  由于没有事先的奏疏副本上奏,所以这一天的早朝通常都默认罢朝。

  朱祐樘从来不认为面对一千多官员的早朝是议事的好地方,故而现在喜欢将大臣召到乾清宫的前殿中,在这里一起进行议事。

  万安等重臣其实都愿意来这里,毕竟这里的地暖是天下第一,而且能够面圣对于臣子终究是一种殊荣。

  由于大明王朝的高层动荡不断,现在能够有幸参加议事的重臣并不算多。

  除了两位雷打不动的阁老外,便是分别代表六部的吏部尚书李裕、刑部尚书杜铭、工部尚书贾俊、户部尚书李嗣、礼部左侍郎陈琼和兵部左侍郎何琮。

  至于都察院左都御史马文升已经上疏请辞,而今都察院左都御史空缺,而呼声最高的则是退休的王恕。

  已经年迈的万安被赐座,其他七人站着,此时都在看着分抄的军政五策。

  朱祐樘看着他们五人还在思索,便淡淡地道:“朕非好战之君!只是卿等犹见,小王子派使称大元大汗,其心昭然。待其一统蒙古诸部,必是卷土重来,侵我华夏中原。先帝昔日教导,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此军政五策,是为强大明国防而设!”

  啊?

  礼部左侍郎陈琼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当即露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表情。

  朱祐樘注意到陈琼的强烈反应,顿感疑惑地道:“陈卿,你认为朕的话不妥?还是认为此五策不可?”

  “陛下,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此等至理之言,竟出自陛下之口,大明当兴!”陈琼咽了咽吐唾,然后满眼噙着泪花道。

  万安扭头望向陈琼,发现陈琼有几分自己当年的风采。

  朱祐樘知道这货喜欢拍马屁,便进行强调道:“朕刚说了,此乃先帝之言!”

  “先帝传道,陛下行之,这不正是汉景帝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