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黎使逞威,帝王难日

馆,明日便将安南使臣遣送出京,此举既维护了大明的脸面,亦能让安南使团无话可说!”

  徐琼听到这个解决的办法后,不由得暗暗地竖起大拇指。

  “倒是便宜他了!陈卿,你便按照万阁老的方法处置吧!”朱祐樘虽然有所不甘,但亦知晓万安的处置得当,便对徐琼吩咐道。

  即便自己想打,但现在还不是最佳的时期,毕竟这个理由过于牵强,而且现在并没有合适的领兵人选。

  徐琼看到这个外交争端得到解决,当即恭恭敬敬地道:“臣领旨!”

  “万阁老,明日朕要前去春祭,你腿脚不便就留在京城吧!”朱祐樘发现这个被后世贬低的纸糊阁老其实是老诚谋国的勤勉老人,便进行安排道。

  万安的身体确实不宜登山,亦是感激地道:“诚蒙陛下体恤!老臣明日便留在南阁,替陛下分忧!”

  三月已过大半,京城外的农田长出绿油油的青苗。

  一队浩浩荡荡的队伍从西门的阜成门而出,旗帜被季春的阳光照得璀璨夺目,而队伍中央正是只有皇帝才能乘坐的金辂宫车。

  皇帝出行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除了披甲的校尉外,单是锦衣卫便出动五千人之多,后面则是随行的文武百官。

  此时官道两边嫩绿的小草,啄起新泥的春燕,随风摇摆的青青杨柳,这片田野呈现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朱祐樘今日亦算是忙里偷闲,正舒服地坐在宫车上,领略着两边的田野风光,时不时还能看到湖泊。

  只是最让他关注的还是农田,虽然道路两边主要是以稻田为主,但在一些田里亦是被种下了棉花。

  棉花现在刚刚出苗,跟豆苗十分相似的苗株彰显着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力,似乎朝着世界纺织中心而努力。BiquPai.CoM

  朱祐樘特意翻查大明棉花的税收情况,虽然跟后世几百万吨的产量无法相比,但在看到每年能够收到一百二十吨的棉花,心里亦是已经心满意足。

  只要他坚持推广种植,让棉花成为回报率高的经济作物,到时华夏便不需要为棉布的原材料而担心。

  尽管飞梭织布机的难关还没有攻克,但珍妮纺纱机本就是一个打破惯性思维的事情,所以离问世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沙河行宫过一夜,次日临近中午皇家仪仗队来到了天寿山。

  天寿山原本有一个极普通的名字——黄土山,朱棣为徐皇后选择陵寝在此,自然亦是自己的长眠之所,故而改名为“天寿山”。

  天寿山不仅是朱棣的陵寝,后面的大明皇帝陵寝同样要葬在这座山上,唯一例外的则是景泰帝的景泰陵。

  夺门之变没过多久,景泰帝被削为王,死后亦是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口。

  宪宗即位后,虽然为景泰帝追回帝号,亦重新营建陵寝,但没有将景泰陵迁进万寿山,且所用的仍是绿琉璃瓦,规模较明皇陵明显要小很多。

  如此的待遇,便是大宗帝和小宗帝的区别,更重要是景泰帝不仅断了血脉,而且还绝了嗣。即便是皇帝待遇,朱祐樘又怎么可能再跑去祭祀?

  只是看到景泰帝的待遇,朱祐樘心里更是暗暗下决心要多生优育。

  若是历史仍旧没有改变,明明给朱厚熜送出大宗皇帝位,结果人家却要立自己爹为大宗皇,当真是天下第一冤。

  皇位都换不来人家喊你一声爹,世间最亏的买卖莫过于此了,选皇帝的张太后更是当得起“天下第一坑夫”。

  朱祐樘亲祭太宗文皇帝的长陵,英宗睿皇帝的裕陵、宪宗纯皇帝的茂陵,其他各陵则由大臣代祭。

  由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所以太宗文皇帝的长陵是众陵之首,而裕陵和茂陵是爷爷和父亲,故而选此三陵最为合适。

  倒不是朱祐樘不想再拜另外两陵,而是皇陵间的距离不算近,且三座皇陵已经是一项苦差,实在是体力和时间都不允许。

  只是第一站并不是长陵,而是刚刚修建完毕的茂陵。

  “奴婢恭请陛下圣安!”长陵神宫监掌印太监梁芳看到朱祐樘到来,当即恭恭敬敬地行礼道。

  朱祐樘看到梁芳的白头发明显多了许多,亦是关切地询问道:“梁芳,你近来可安好?”

  “多谢陛下关心,奴婢一切安好!”梁芳看到朱祐樘前来,亦是十分开心地道。

  朱祐樘原本还想继续重用梁芳,但梁芳执意来这里守陵,故而对这位忠心耿耿的太监更是平添了一份敬意。

  尽管在文臣的笔下:文臣多忠,宦官多奸。只是兵临城下之时,文武百官都是忙着打开城门迎接新主子,而唯一陪在崇祯身边的太监王承恩以身殉国。

  “陛下,奴婢已经安排妥当了,请上山拜祭先帝吧!先帝知道你如此文治武功,定会以你为傲!”梁芳一直关注着朝堂,显得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