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火柴人奏折(一更)

br>
  马恩慧看着朱允炆,脸上笑意盈盈,施礼道:“幼不学,老何为……”

  “皇后这是歪理啊,幼不学指的是……好吧,朕会给他选几位老师,但课业安排,朕来定。”

  朱允炆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书呆子,但教育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

  马恩慧虽是用心,但慈母心太盛,加之后宫都是女人,时间长了,朱文奎万一娘了,岂不是会被自己打死?

  在朱允炆看来,男人,就应该堂堂正正,有阳刚之气,浩然之气!

  娘炮?

  那和宫里的太监有什么区别?

  朱允炆想要给朱文奎找老师的举动,在马恩慧眼中,则成为了另一种意味。

  自朱允炆登基之后,一直没有立太子,东宫空置,虽礼部官员屡次上书请立太子,皆被朱允炆驳回。如今朱允炆为朱文奎遴选恩师,虽尚未松口太子之事,但也说明他已将朱文奎作为接班人在培养。BIqupai.c0m

  武英殿。

  指挥镇抚司汤不平行礼后,呈送郁新与雄武成奏折。

  朱允炆瞥了一眼厚厚的纸张,不用说,这一定是雄武成“写”的奏折,没有理会,而是拿起郁新的奏折看去。

  “白莲教!”

  朱允炆有些吃惊,没想到定远赈灾,竟牵连到了白莲教。

  底层治理从来都是治理难点。

  一个县,辖区方圆几百里,知县只有两条腿,就是累死他,逛一圈也需要十天半个月。

  可是知县不能总出门视察,县衙需要他坐镇,办事盖章,没他不行。

  明代初期的基层治理,采取的是里甲制度,即“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

  里长类似于村长,甲长类似于村主任。

  他们是治理底层的关键,而这些人往往是以当地大户来担任,不仅有欺负人的本钱,还有贿赂人的本钱。

  哪怕是出了什么事,也能运作一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时间长了,底层百姓积怨增多,白莲教趁虚而入,从教人员增加,等其积蓄到一定力量,便会跳起来反抗朝廷。

  这倒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后世村霸都是灭霸级别的,打个响指,就能让人灰飞烟灭,何况是这万恶的封建社会。

  朱允炆可以允许佛教、道教的存在,但绝不会允许白莲教的存在,一句“弥勒佛当有天下”就应该送他们全部去极乐世界。

  只不过,对于这种邪教教徒一律砍头的做法,朱允炆是不太认可的。

  说到底,百姓加入白莲教,未必是真想对抗朝廷,只是因为他们太苦,太累,被官府欺压太多,希望从白莲教中寻找保护、庇佑,或是精神上的慰藉。

  朱允炆并没有因为白莲教的出现而怒不可遏,按郁新所报,涡河、睢水、颖水诸地天气已然放晴,救灾安民,秩序良好,并没发生骚乱。

  只要扛过去灾情,一切都好说。

  朱允炆放下郁新的奏折,展开安全局指挥同知雄武成的“奏折”,看了几眼,眉头紧锁。

  雄武成办事能力很强,这一点朱允炆很满意,可他是个粗人,没文化,大字不识几个,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像是狗啃过似的……

  所以他的奏折,往往都是火柴人……

  这一幅画,画的是一群火柴人到了定远,然后将锅、土、碗圈在一起,那意思是说,锅里煮的是土疙瘩汤。

  第二幅画,画的是请吃饭,郁新、黄子澄等人都成了火柴人,至于哪个是哪个,也只能从座位上来分辨……

  第三幅画,画的是平定白莲教叛乱,两个火柴人被绑在柱子上……

  朱允炆皱了皱眉,道:“谁被绑在柱子上了?”

  “呃……是郁阁老与属下。”

  汤不平连忙回道。

  朱允炆皱了皱眉,道:“拿内阁大臣当诱饵,雄武成什么时候长了熊心豹子胆?”

  “皇上,此乃是郁阁老之计,与雄大人无关……”

  汤不平连忙解释道。

  不说清楚,万一雄武成被皇上打了,以后自己也没好果子吃。

  朱允炆又看了几眼,见有个火柴人一脚踢飞了另一个火柴人,不由问道:“你把人给踢死了?”

  “啊?”

  汤不平吃惊地看着朱允炆,雄武成画的时候,自己就在一旁看着,在画里的自己,那就是胳膊腿和脑袋,连鼻子眼睛都没有,皇上怎么知道踢人的是自己?

  朱允炆看了看汤不平,将画递了过去,道:“你难道就没发现过,雄武成画自己的时候,腿很长,画你的时候,腿很短……”

  汤不平低头一看,顿时不平起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