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新军之策落北平

役了,落下一身病痛没人管,现在不怕了,干满二十年,便可以回家了,而且可以享受官员的待遇啊,虽然待遇一代减一代,但毕竟是吃皇粮了啊!

  自己拼一辈子,子孙几代都要享福!

  这样的兵,如何不拼命?

  什么,死了给那么多钱?而且还给长达十年的补贴!

  自己这条命,这么值钱吗?

  皇上,对我们太好了!

  “谢皇上天恩,死不负皇上,不负朝廷,不负大明!”

  “谢皇上天恩,死不负皇上,不负朝廷,不负大明!”

  所有士兵,拼命地喊着,似乎想要将胸口的热血,全部喊出来。

  全军雷动!

  声入云霄!

  气势如虹!

  新军之策,在平安、盛庸的带领下,以宣誓的方式,表达了全军上下效忠朝廷,忠于建文帝的意志。

  平安、盛庸回到都司衙门之后,命令手下人,将新军之策张贴于北平府大街小巷,并安排专人负责解读。

  没办法,这个时代认识字的没多少,没人说,鬼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

  新军之策,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传遍了整个北平府,包括周围诸卫所,平安、盛庸几度出击,以新军之策,收服了这些燕王老兵。

  燕王府。

  五十六岁的老将张玉,一脸悲愁,身为燕王左护卫指挥佥事的他,已经一个多月没睡过安稳觉了。

  燕王朱棣去京师,张玉是放心的。

  可没过两个月,北平府形势大变。

  张昺、平安、盛庸、瞿能等人接管北平、山海关等地,情势逼人。

  张玉匆匆找燕王府之人商议应对之策,可燕王府此时空虚,朱棣不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也不在,问王妃徐仪华,她也拿不准主意。

  至于朱棣的两个女婿袁容、李让,就没多少本事。

  无奈之下的张玉便与右护卫指挥佥事朱能商议,去庆寿寺听听道衍的意见。

  道衍仔细分析了局势之后,认为平安、盛庸等人虽然来势汹汹,却并不影响大局,毕竟,北平府与周边诸卫士兵,都以燕王为主,一些将校,更是燕王亲手提拔。

  虽然平安、盛庸掌握了兵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指使得动这些人,只要等朱棣返回,那便没什么问题。

  按兵不动,以静制动。

  这是道衍的智慧。

  张玉、朱能深知道衍才能,又知朱棣将其视为心腹,便按道衍安排,一方面派人打探京师动静,另一方面暗中联系燕王旧部,谨慎应对。

  可张玉还没安心几天,道衍受召,赶往京师的消息便传入耳中。惊慌之下的张玉、朱能赶往庆寿寺,却被告知道衍已被京城来使与僧录司的人接走。

  不得已,张玉、朱能带人一路狂追,在离城二十里的地方,追上了道衍。

  两人拿出重金,希望僧录司与京城来使放走道衍,但朱允炆的命令是多严厉,这些人是清楚的,不将道衍带至京师,很可能会掉脑袋。

  在钱和命的问题上,倾向于命的毕竟占据大多数。

  张玉、朱能见无法带走道衍,只好用钱财铺路,让道衍暂留一个时辰。

  虽然朱允炆的命令“不得迁延”是没得商量的,但执行命令的人却是可以商量的。

  有钱不赚,说不过去嘛。

  这种跑路的差事,不受点贿,索点好处,回京师,怎么去秦淮河?

  道衍不知道京师发生了什么变故,也不清楚朱允炆为什么点名要自己入宫,但道衍清楚,自己的梦想,恐怕是要破灭了。

  站在路边的道衍,一脸凄怆,看着茫茫前路,内心更是苍凉。

  一身所学,空无所用。

  青天白日,蹉跎一生!

  悲乎!

  哀乎!

  佛门,无法成佛。

  道门,无法成圣。

  逆天龙门,也轰然塌落。

  世界万千,终成空幻。

  颓然的道衍给张玉、朱能安排了一番事宜,并写了一封信,托两人转交燕王朱棣,之后随僧录司与京城来使,前往京师。

  张玉、朱能,包括燕王府众人,都感觉到了一股莫大的压力。

  如果说道衍的离去,是一根刺刺在张玉身上的话,那九月九日,平安、盛庸所施行的新军之策,则是一柄锋芒至极的剑,刺穿了张玉的心脏!

  致命一击!

  新军之策的具体内容,很快便传入了燕王府、燕王三卫。

  燕王三卫齐声欢呼,喜气洋洋,一个个认为新皇帝朱允炆是再生父母,宣誓效忠者众。

  只是到了中午,发现饭菜里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