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话,天津今年堵塞是因为干旱原因,等到明年自然会好。”

  “如果粮食真的没办法运输,不如走海运如何?”

  他说完,其他人都仔细想了下。

  这话如果放在几十年前,恐怕早就被视为乱臣贼子了。

  因为海禁的原因,没人敢拿海运开玩笑。

  皇帝不喜欢,大臣们也不喜欢,尤其是以为京杭大运河为主的漕运更不喜欢。

  毕竟这一条河连接着大河两岸,几千里的路程,养活了上百万人。

  从隋朝开始就没有怎么断过,哪怕是晋朝时这条河都已经快成型了。

  怎么这个位国道怎敢说出这句话,他就不怕第二天一起来,头没了?

  但很快人们就反应过来,这不是位国道的意思,而是皇帝的意思。

  皇上这是要搞海运,毕竟沿海地区每年那么大的利益,谁不想贪点。

  可如果这样搞,就会造成数百万人失业,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朱由检拒绝了:“海运固然快,但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

  因为南方造船厂还没有搞好,生意贸易还没有成形,甚至各大港口都在建设中。

  此时搞海运意义不大,如果只是为了运粮食,交给漕运是最稳妥的。

  第一可以稳固人心,第二漕运有一个完整的链接,船上的吃了多少粮食,在哪里停,交多少粮食,都有记录。

  这些运粮船上的人途经那里,带点本地特产,然后到下一个地方卖掉。

  他们都有自己的门路,完全没必要打掉。

  老百姓赚点零花钱,知道就行了,没必要一竿子打死。

  差不多得了。

  不过这个位国道还挺上道,他竟然猜到了自己的背后心思,并且大胆的提了出来。

  朱由检心里正准备以后好好培养他时。

  转念一想,不对。

  这个位国道是袁崇焕的人,袁崇焕曾经在天津做过一段时间的总兵。

  那个时候位国道好像还是一个五品官。

  如今一翻身做到了三品巡抚,这其中说不定有些关系。

  他在故意接近我

  朱由检打趣道:“漕运事关上上百万人的吃喝问题,朕在这里向你们肯定永远也不会打漕运的问题。”

  “更不会拿老百姓的吃喝来充当自己的政绩,明日传告天下,漕运永远也不会动。”

  “遵旨。”

  位国道表面附和,内心却泛起了嘀咕,这怎么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如果这样一来,那自己就变成了三头不讨好啦。

  文官会痛斥自己,皇帝不喜欢自己,现在就连两岸百姓都不喜欢自己了。

  这真是骑了三头老虎难下啊。

  好在此时河南黄河决堤的消息送了过来,这样的决堤在黄河两岸有很多,压根治不好。

  朱由检只是简单交代了两句,让工部去办理,便没有下文。

  这时候天津都察院御史上前说道:“陛下,治洪,臣有良策啊。”

  你有?

  朱由检看着这个身穿大红袍的御史,这家伙不是参人的吗。

  难道他也会水?

  如果真是这样,那自己这次巡查还真是捡到宝贝了。

  “哦,是什么良策,快快说来听听。”

  那御史清了清嗓子:“这个良策就是让武将去治水,而不是文臣。”

  让武将去治?

  这是个什么新奇的玩法。

  朱由检和在场武将想破天也没想明白,一群武夫连水利图都看不明白,他们会什么治水。

  这可是连工部和民间治水都头疼的问题啊。

  曹文诏扯着嗓门:“你这家伙让我们武将去,我们哪里会,难不成跳下去堵洪水口?”

  那御史猛拍手掌:“嘿,还真让你猜对了。”

  “就是介个意思。”

  “陛下,您听我说。”

  “传闻英宗年间,河南大水泛滥成灾,英宗皇帝带领文武百官视察决堤处。”

  “有人用了石头堵水,结果石沉大江不了了之。”

  “有人提议用沙土,结果依旧是不了了之,毫无作用。”

  英宗愁眉苦脸的问向大臣们,可有良策。

  “结果这时候您猜怎么着。”

  怎么着?

  所有人都被他那麻利的天津相声口音吸引住。

  那御史说道:“只见内阁首辅向皇上说道,跳下去几个武将试试。”

  英宗不解,但还是命几名武夫跳了下去。

  结果洪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