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人丁兴旺

  “哎呀!你这娃,弄的你姑来娘家吃饭,还给回顺拐东西,幸亏你姑老了不怕笑话。”大家都是嫡亲,大姑李秀兰也没有拒绝,笑盈盈的接过李文递过来的篮子,笑着说了两句自嘲的话。

  说话的大姑李秀兰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现在也早已没有了李文刚穿越过来时的干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头发灰白的老太太。

  不过大姑的精神状态看起来还不错,李文知道这和这些年来家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很大关系。

  而且大姑父退休后,每个月退休工资还有三十多块,偶尔还干零散活,养活老两口绰绰有余。

  就这,老两口还经常攒下钱帮扶几个儿子,女儿,甚至给孙子孙女零花钱,可以说晚年幸福了。

  “大姑,瞧您说的,您可是我亲大姑,我小时候上学你可没少管我,对我的好我现在都记得清。

  还记得六零年到六一年那两年,我那时在县城上高中,为了省住宿费,您和姑父让我住在你家里。

  那几年正赶上粮荒,我一天饿的眼睛发绿,见树皮都想煮了吃,就这还轮不上。

  那些年家里也困难,我每个月从家里背的口粮还没到月底早早就没了,您和姑父对我好,经常把你们和表哥表姐的供应粮分给我吃,那可都是救命粮。

  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咱们是亲人,那更该如此。现如今当侄子现在发达了,多孝敬一下您这不是应该的嘛!

  这次我回来带了不少好东西,像彩电、冰箱、洗衣机这些在咱们国内购买不方便的东西拉了几十件,这两天安顿好,我亲自给你们送家里去。”李文拉着大姑的手一阵寒暄。

  “行,阿文是个孝顺的孩子,姑就收着,收着了。”李秀兰苍老的脸庞上满是欣慰和喜悦。

  “这才对嘛!都是一家人,可不要说两家话。”

  “好,好好,一家人,一家人。”李秀兰寒暄完,把篮子递给了大儿子赵解放,让其提回去。M.biQUpai.coM

  李秀兰现在年纪大了,走夜路不安全,加上最近李文回来,自然也不着急回家了,晚上肯定要住在李文家。

  大姑寒暄完,头发花白的二姑也拉着李文一阵感慨。

  “二姐,时间大了让娃们都先回去,等娃们走了咱们在谝。”李父看着拥了一门口的人,赶紧招呼。

  “对对对,让娃们先走,明还上班呢!”二姑李秀芳赶紧停嘴让在一旁。

  等明天要上班的人都走完后,李文一家和二叔一家还有大姑,二姑又坐着闲聊了起来。

  “哈哈!咱家真是人丁兴旺,今晚吃饭这阵势,院子都快坐不下了。

  等年底小民和涛子他们转业,到时带着媳妇孩子回来,今年过年光是咱们自家人都能坐十桌。”二叔在一旁兴奋的说道。

  “二叔,咱家光我们这一辈就二十个了,这些年我们也都陆续成家了。

  像我表哥,大哥他们有些孩子都三四个了,现在坐十桌,以后还会更多。”李文心里默默一算,也是吓了一跳,可不就是人丁兴旺嘛!

  “人丁兴旺好,证明咱家里日子过的好,养的起。”老太太听到人丁兴旺,可是说到她心坎里了。

  老太太这么一说,李父众人也都纷纷点头,以前他们生的多是怕养不活,靠量取剩,现在这些后辈都是敢生,靠量取胜。

  其实,最主要还是现在家里条件好,养的起。

  现在李文这一辈兄弟姐妹,基本都是双职工,两口一个月加起来最少五六十块,家里还有长辈帮扶,养活两三个孩子确实轻松。

  看着院里一众长辈的笑容,李文真切的感到这个年代的真实和幸福,同时也为后世的自己和年轻人感到悲哀。

  到了新世纪,很多家庭的小孩已经没有了兄弟姐妹,更不要说表亲了,四二一家庭已经成为主流,有些家庭老人活的久一点,甚至出现十几个大人一个小孩。

  其实说白了,还是经济的问题。

  试问后世大多数年轻人有几个三十岁了还不想结婚?谁不想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生孩子不想多生几个,谁不知道孩子兄弟姐妹多好,但是经济限制了一切。

  结一次婚家里的扒一层皮,需要掏空两代甚至三代人的钱包,如果一家有兄弟两个,那么“更好”了,可以让一个小康家庭脱富致贫。

  甚至在民间婚姻市场流行起歪风邪气,结婚经济问题先不谈,还要求对方父母双亡,父母年轻,兄弟一个,两个不行,这简直离离原上谱。

  “阿文,阿文,你发什么呆?”李文心正在感慨时,一旁的李父拍了李文肩膀一下。

  “没事爸,我就是想着咱家人丁真是兴旺,以后会越来越好。”李文笑着转移话题。

  “哈哈!阿文说的好,咱们家以后会越来越好。”今天儿子回来,家人又难得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