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坑人大王】

海景酒店’项目上。当然,在‘远东金融中心’项目上也有差不多一年的工作经历。

    总之,检验唐仁坚能否成为一家大型地产发展商的地产高层的时间到了,对此林正杰倒是对他很有信心。

    散会后,大家行动起来。

    这一轮(1982.11~1983.9)泰富集团拥有6亿贷款承诺,以及自有资金1~2个亿;不仅仅要收购土地储备,而且可能去私有化和增持子公司的股份。

    所以至于能在这一年拥有多少土地储备,还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明年9月份回流或套现的资金,用途也非常多,包括商业地产的投资、其它产业的投资等。

    所以,在1984年6月前,泰富集团只能说将土地储备达到新鸿基的一半,差不多就算很成功了。当然,泰富集团的土地储备还有子公司、孙公司,这是新鸿基比不了的。

    而且,新鸿基这次高价购入中巴北角的两幅地皮,相信也是元气大伤,可能没有前世的那么多资金抄底了。

    周末,粉岭高尔夫球场。

    林正杰、郑裕彤、李兆基三人,正在切磋一场高尔夫球比赛。

    对于外面的‘香港前途危机’、‘地产暴跌’,大家并没有完全放在心上,因而导致焦头烂额。事实上,不管时候郭德胜、李家成,还是李兆基和郑裕彤,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都有实力增加土地储备。

    不过由于郑裕彤喜欢投资大项目和大型商业项目,所以在他的领导下,新世界发展会逐渐在‘土地储备’上落后,因而后世只能排在第五第六的‘发展商’,不过其在商业地产表现亮眼。

    今天的天气可谓晴空万里,粉岭这边的景色秀美,打球自然心情愉悦。

    三人一边打球,一边谈论。

    郑裕彤技术最好,体力也比李兆基好,虽然年龄比李兆基大三岁,他打球显得游刃有余,还不忘调侃道:“正杰你这次高价出售物业和地皮,可是让不少公司陷入困境呢!”

    确实是调侃,不可能是认真的,因为这种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是商业的正常行为。

    李兆基也说道:“现在这种情况,像港灯、中巴、九巴这样的公共事业企业,拥有稳定的利润,难怪那些银行家都说泰富集团最稳。”

    听到两人的夸奖,林正杰猜测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试探。

    他谦虚的说道:“泰富集团确实走对了这一步,但比起新世界发展和恒基的根基,但还略显薄。而且收购港灯,也让我们元气有所损伤,要是现在收购可能成本更低。”

    这也算是事后诸葛亮了,在郑裕彤和李兆基看来。

    郑裕彤说道:“总比置地好,据说其现在日子挺难过,若是我们华资能联合起来,收购置地,那就好了!”

    林正杰一愣,没想到郑裕彤现在就有这种想法。

    他苦笑道:“置地的股价虽然腰斩,但目前每股依旧有6.2港币每股,总市值90多亿港币(巅峰时市值最高198亿),而且置地、怡和实行连环互控,收购难度太大。除非,怡和置地主动解除连环互控!”

    置地和怡和的连环互控,后世之所以解除,是因为这种连环互控的‘反作用’——互相拖累,置地的困境拖累怡和,且资金占用严重。

    而目前的情况,双方互占对方的38%、40%,收购难度非常大。

    当然如果不计代价,收购其中一家,也相当于连锅端起,整个怡和系尽收囊中。

    郑裕彤好奇的问道:“他们会主动解除互控?”

    林正杰毕竟是收购专家和金融大王,在这方面还是很有权威的,包括李兆基都很关注这个话题。置地在中环的物业,是各家华资财团的窥觊对象,而大家又单独收购不了,唯有联合起来。时机成熟,再瓜分置地,每家拿些优质的中环物业。

    “必须解除,否则有两个问题:第一,置地严重拖累怡和,而怡和只能出售大量的海外资产,这让多年怡和经营的一切就会泡汤;第二,置地的困境意味着市值大跌,那么如果华资联合起来收购置地,就意味着连怡和也收入囊中。”

    郑裕彤、李兆基恍然大悟,也佩服林正杰的预测,他们相信怡和系只能接触。

    郑裕彤心动道:“那岂不是说,现在正是收购的好时机?”

    李兆基说道:“虽然是收购的好时机,但我们几家华资此时联合起来,怕是也多有实力不及。而且,置地的问题才浮现表面化,他的股价应该还有下跌的空间。”

    林正杰点点头,说道:“至少我们泰富集团就拿不出什么资金来!”

    他对收购置地的执念不大,因为他明白这里面也涉及一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