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天下计算机英雄,苦其久矣(3k)

教材里经过几十年沉淀积累的经验教训的出来的成果比,还是有不少疏漏的地方。

    整篇报道用热情洋溢的文字,介绍了首型全晶体管计算机DJS-59的特点、性能、优点,特别提到了速度快、体积小、可靠性高、成本低廉、系统易用、易于推广,并据此说明了其在高精尖领域的重要作用,展望了它在国民生产生活中可能产生的重大意义。

    高振东和易中海、傻柱、闫埠贵几人道了别,各自一路长吁短叹,各回各家。

    这套安全生产培训教材,还是许大茂结婚那天抽出来的,当时觉得一时间没什么用,就扔在库里了。

    二是太过具体,不成体系,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没有总的一个指导思想和要求,也没有一套理论体系来规范整个流程和管理体系。

    三人一笑,举杯一饮而尽。

    好在天气已经彻底凉了,不用什么制冷,贾东旭也出不了问题。

    前者像键盘,可是价格贵多了,结构也复杂,普及率比较低。

    报道还高度赞扬了DJS-59计算机原型机设计者的刻苦钻研和无私付出,对原型机试制提供了大量助力的相关人员表示了感谢,对十二机部运算所全所在设计者指导下迅速完成DJS-59的量产表示了肯定。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

    高振东看着这厚厚的一本东西,有点儿犯愁,还得抄!

    好在这个可以拿到第一研究室,拿出自己一心二用的本事,还是自己口述,找厂里的人配合写,应该也不会花费太长时间。

    到了晚上,运算所全所聚餐,算是用最高规格请高振东同志吃顿饭。

    现在在59年,就搞出了专用的键盘和显示器,而且把成本降到了用得起的程度,在所有计算机的使用者看来,这就是大功一件。

    现在看来,还是有一些用的。

    唯一的遗留问题,今天即将解决。

    第二天是周六,也是高振东在运算所支援的最后一天。

    至于娄晓娥,《军地两用人才》的一小部分还没搞完呢,不能指望她了。

    晶体管计算机,陆陆续续生产了差不多30多台,听说振兴电产第二批原材料的采购也完成了,后面会有更多,等这段日子挺过去,1274厂产线改造一完成,那产量不就直接起飞。

    高振东笑道:“两位领导过奖了,那可不敢,我需要学习锻炼的地方还很多。不过计算机方面,我有了成果,肯定是要先找两位领导帮忙的。”

    高振东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实际上DJS-59量产型的整个系统,真正由运算所挑大梁,完成设计制造的,还就这个XS-59了,虽然设计规格是高振东定下的,可是大部分工作还真是他们自己搞定的。

    高振东也上去讲了一通,主要是感谢运算所的同志们对自己工作的配合,赞叹他们在DJS-59外设设计、DJS-59系统生产、后续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艰苦付出和高效工作,并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进一步推进国产计算机的发展。

    运算所已经全面停止了M-3计算机的那条路,开始转向高振东传授的通用计算机的路子,这比简单的用晶体管淘汰电子管,走得要深入得多。

    现在开始,DJS-59晶体管计算机系统就是由JP-59、XS-59、DJS-59组成的一套完整系统了。

    要是等高主任走了还没搞出来,那可就丢大脸了。

    回到家,高振东想起自己要做点儿什么了,他从存储库里拿出一套东西,放在桌上。

    对此,运算所的同志表示同意,会议进程时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下午,厉所长和池总工召开了全所大会,会上,两人大量列举了高振东同志借用到运算所以来的艰苦工作,高度赞扬了他的无私付出,充分肯定了他为国产计算机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意义.

    总之就是,给我夸,夸不死就往死里夸。

    留下两位厂里的同志帮忙,李副厂长和高振东打了个招呼,先回去了,他也是挺忙的,明天再来。

    至于科研人员,这块是花心血最多的,从一个已有的体系转到一个新体系,花费了高振东和运算所的人不少的时间。

    厉所长和池总工闻言,哈哈大笑。

    不过,除了单位之外,上述人员的名字均未公开。

    而此时的高振东并没有看到这份报纸,这份报纸不是上班,等闲是看不到的。

    他现在正在看戏,一出好戏!

      第二更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ddyue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