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还得是高主任!(3k)



周三,高振东正改论文呢,俞允成过来了:“高主任,我们今天决定借你的东风,先拉红宝石单晶试试,你来坐个镇呗。”

    高振东把笔一收:“走走走,我去看看。”

    看来应该是俞允成看出红宝石对于高振东手上的事情很重要,加快了进度。

    两人来到单晶炉实验室,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了,氧化铝粉在单晶炉中,堆成了一个馒头型。

    人们把从计算机房接了两条线过来,一条给显示器用,一条给键盘用,这实验室里就只有高振东那台DJS-59的显示器和键盘在这里。

    虽然距离比较长,好在这个时候的设备信号电平都比较高,工作倒也挺正常。

    屏幕上的程序,是高振东写的,他很熟悉那个界面。

    与日后组态软件、工控软件的界面上全是图形化的仪表不同,为了节约资源,这个控制程序是采用滚动输出参数的形式,工作起来对工作人员的专注度要求略高一些。

    高振东对这个虽然不太满意,可是俞允成他们却是觉得已经非常好了,搁几个月前,根本想都不敢想能用上这玩意。

    “高主任,你来开始吧。”俞允成笑道。

    高振东也没推辞,下达了启动指令:“熔料!”

    科研组的人员按下了电源开关,在一阵“嗡嗡”的电流声中,热浪渐渐从单晶炉炉身散发开来。

    这个过程很漫长,要一到两小时。

    过程中,俞允成不断下达着指令。

    “注意真空度。”

    “炉温多少了?”

    “真空度快超标了,停止加温。”虽然有计算机在自动控制,可是俞允成还是忍不住叮嘱试验人员,毕竟这年头的机器设备,可靠性不是那么好,必要的人为干预或者监视还是必要的。

    机器保证控制精确度,人工保证可靠性。

    办法虽土,可是管用啊。

    “熔料快差不多了,降温,升坩埚,降功率至引晶功率。”

    引晶的功率比熔料功率要小,否则料液流动性太强,引不起来。

    而这个引晶功率的具体数值,针对不同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都是先根据高振东给的热场和成晶的经验和理论进行推算,得到一个比较小的范围,然后一点点在这个范围里,试验到最合适的具体数值。

    俞允成他们在前面的工作中,已经把氧化铝的这个合适的数值试出来了。

    “好,升锅至引晶位,降籽晶,通氩气,压强0.Xkg。”

    早已夹好的籽晶在籽晶臂的控制下,下降到坩埚中液面上方几毫米处。

    “下种!”

    “温度可以了,引晶。”

    为了这个准确的引晶温度,俞允成在前面的实验中甚至用了两颗切割下来的籽晶。

    “缩颈。”

    “放肩,好,升温。”

    “直径到了,转肩,拉晶。”

    随着俞允成的口令,籽晶臂开始缓慢旋转提拉,一根散发这白炽光芒的圆柱缓缓成型。

    这倒不是俞允成想当这个显眼包,去抢计算机的活儿,而是一开始的这些步骤,有很多都是要靠人眼和经验的,计算机和控制系统干不了这个活儿。

    或者换个说法,在这个时候,计算机可以帮忙把各个参数控制得比较精确,但是工艺中的各个节点,有相当一部分它是做不了决策的,只能做执行,做决策的,还得是人。

    晶体开始在旋转提拉中等直径生长,等直径生长过程中,等直径控制也是靠人在决策,计算机执行过程控制。

    眼看长度差不多10多厘米了,再拉,多晶、位错这些毛病可就都要出来了。

    俞允成开始招呼工作人员收尾。

    随着细长的单晶尾巴缓缓的离开液面,俞允成下达了停炉指令。

    停炉指令听起来简单,其实包括关闭加热功率、关闭气氛保护、真空系统停机等等一系列动作。

    一通忙而有序的动作之后,整个试验的第一步算是搞完了。

    剩下的,就要等冷却一两个小时之后,送检看检验结果了。

    虽然还不知道结果,不过至少整个流程都很顺利。

    高振东对俞允成笑道:“看起来不错,至少没有发生意外。”

    这可不是高振东在没话找话的硬捧,整个实验过程看起来基本上都在科研组的掌控范围内,没有发生超出预期的情况,对于一次初试来说,其实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俞允成抹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