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角落里的宝贝



谭震瘪了瘪嘴,你还知道价格高呀?
  也就是我有“金手指”,能看清这玩意。
  换了别人,估计还以为你把人家当傻子呢?
  想了想,谭震接着又问道:
  “你家离这里远吗?如果方便的话,我想去看看”。
  “可以呀,我住的地方离这里不远,是租的附近老乡的房子,走路就十几分钟的事”。
  看见他背着袋子步行回家,谭震显得有些疑惑。
  “你每天就这样背着这些东西走回去?不累吗?就没买个自行车?”
  古玩行有句俗话说的很经典,要么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这也间接说明古玩买卖这行还是很有赚头的。
  买个单车对这些小贩来说应该不是个难事。
  可是看青年汉子这样子,连个单车都没混上,实在是混的有点惨呀!
  “不瞒你说,我这生意看起来风光,其实真不咋样,有时候一个月也卖不了几件货,还得倒贴房租,哪还有钱买单车?”
  说起自己的生意,青年汉子有点脸红。
  你这要价高也是个问题吧,谭震心里暗暗吐槽。
  似乎是感觉到谭震的想法,青年汉子又说道:
  “我这个人性子比较耿直,不像其他人,卖的东西价格虽然低,却没有几件真货,都是搞低档货来蒙人”。
  “我这人不一样,宁愿价格高点,也不卖低档货,说来惭愧,你这单生意算是这几个月来最大的一宗了”。
  谭震算是明白这个青年汉子的地摊为什么生意这么萧条的原因了。
  敢情是这样,能熬到现在还没破产,都算是幸运的了。
  说起来,潘家园的旧货市场。
  十有八九都是高仿,真货相对较少。
  那些传说中的“捡漏”幸运儿,是少之又少的。
  这年头来这里的消费者主要还是国内的游客和周边城市的居民,富裕都有限。
  也就只能做做中低端的小生意。
  那种大款估计只能是来这里旅游的外国游客了。
  不过,现在的神州大陆还刚刚开放,来这里的外国游客还不是很多。
  而且,这年头会说外语的,不是出国了就是去了外交部。
  想在民间想找一个懂外语的还真难。
  当然,这难不倒聪明的国人。
  他们碰到外国游客,经常是连蒙带猜的,两只手比划个不停,那样子看着很是搞笑。
  可就是这种搞笑的方式,也能让外国游客乖乖的把钱掏出来。
  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国人做生意的本事。
  即便如此,八十年代的潘家园的东西质量还算是“货真价实”。
  最起码也是真材实料。
  只不过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便宜自然品质较为低劣。
  就好像你去买玉石,玉石倒是没错,就是质量差了些。
  当然放到几十年以后肯定是划算的,好歹也是一件玉器。
  而到了九十年代,这里的商贩就开始“乱来”了。
  粗制滥造的假货四处泛滥,塑料、特制胶水充斥其中。
  那才是真正的“纯手工艺品”。
  等到那个时候,来这里想要淘到一件好物件,已是难上加难。
  其实来这里的人都知道,要想以低价淘到一个高价值的宝贝,基本是不可能的。
  也只有像谭震这样开了挂的,才可能淘到自己心仪的宝贝。
  而更多的人都只是买回去一堆形态逼真,古色古香的赝品。
  那些在潘家园流传的“某人以低价淘到国宝”的传奇故事,也只是存在于小说中。
  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宣传的需要,达到吸引客源的目的。
  潘家园日益增多的游客就是明证。
  青年汉子住在附近的村庄里,跟房东一个院子。
  至于为什么来农村租房子,自然是图的老乡家的房租便宜。
  一间二十平米的房子一个月才2块钱。
  厨房是公用的,院里头有一口水井,用水免费。
  虽然位置偏僻点,条件还不错。
  搁城里这么大的地,没有10块一月你别想租到,水费还得另掏。
  谭震一路推着单车,跟在青年汉子的后面,边走边聊。
  从闲聊中,谭震知道了青年汉子的名字。
  他叫刘援朝,老燕京人。
  父亲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留下了母亲和年幼的他们。
  因为母亲没有工作,带着他和姐弟几个靠着给街道办工厂糊火柴盒维持生计。
  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等到他们慢慢长大,又遇上了国家那段特殊的年代。
  当年他响应中央的号召去到了最遥远的西南边陲支援,返城后由于没有工作。
  又不愿在家里白吃白喝,迫不得已跑到这里来摆摊。
  虽然挣不到几个钱,却也是自食其力。
  刘援朝住的地方在村头的一角,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小院。
  一栋青砖大瓦房是房东的住所,原来的茅草房就租给了刘援朝。
  进到小院,谭震放好单车,跟刘援朝进到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