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县城里的小洋楼



试想在炎炎夏日,坐在石凳上,在微风轻抚的树荫下喝茶聊天,绝对是一件异常休闲惬意的事情!
  可惜谭震家不行,老三叔需要院子的菜园来“安慰”他对乡下土地的思念,抚平他那受伤的心灵。
  更何况还有习惯辛勤劳作的母亲,没有菜园的抚慰,她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卷起包裹,返回乡下。
  现在的谭府,是万事俱备,只欠家具。
  那个时候可不像后世,有家具城家具厂,家里添置什么物件都是要找人上门定做。
  虽然式样没有后世那么美观,但胜在结实,而且绝对的实木,不像后世的家具厂全是胶合板粘贴的。
  他定做了4部大床,一套沙发,还有衣柜、橱柜、电视柜、书桌,看起来不少,全部做下来也就花了不到2000块。
  家具有了,电器也要配上,县城买电器是个问题,凭票供应,电视机黑白的还好说,品牌还不少,要买还是能买到的,可是谭震已经看不上黑白电视了,他决定还是买彩电。
  彩电在小县城到货少,就是凭票供应也很难轮到自己,谭震于是打了电话给深州的文老板,叫他帮自己买一些家电托运过来。
  文老板是港岛人,港岛是自由贸易港,买这些电器易如反掌,而且还相对便宜。
  谭震预定了21寸日立大彩电两台,东芝冰箱两台,洗衣机两台,还有电饭煲之类,买了不少,之所以都两套,自然是有梁山的在里面。
  在当时小县城想要买21英寸的大彩电国内还真没有,需要进口,也大都是日产的日立,东芝之类,还有部分欧洲品牌。
  安排好家居定做和家电采购,谭震回到学校,明天就要开始期末考试了,他要再次温习一番,争取考个好成绩。
  谭震很清楚,说的再多,也是白搭,也只有优异的成绩,才会让老师高看你一眼。
  他所在的是文科班,考6科,考试共三天,第一天语文,数学,第二天历史,地理,第三天英语,政治,总分合计640分。
  其中语文数学都是120分值,理科要考7科,除了语数外还有政治文理都必考以外,还有生物,物理,化学三科,其中生物是70分值,合计总分710分。
  文科中的政治,历史,地理基本都是靠背,这一点肯定没问题,他现在的记忆力可是杠杠的,只有数学和英语他相对差一些。
  当然语文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就是作文,不过谭震倒是不担心,到底是发表过文章的人,文艺细胞还是有点的,作文自然也难不倒他。
  满分不可能,但是50分的作文他估计40分还是有把握的,好歹他也是一个文青呀。
  得益于这些年他在数学方面的投入,数学120分的分值估计他拿个100分还是可以的,就是不知道来年的高考会不会有这个好运。
  说起1984年高考的数学考试,那绝对是历届高考中题目最难的,据说当时考卷发下来之后,很多考生都蒙了,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就连监考的老师看了题目都直摇头,有些考生当场就痛哭失声,太难了!
  结果后来高考结束公布成绩,120分制的数学成绩全国平均分不到50分,难以想象吧!
  至于英语,他估计能拿到90分以上,也就是英语作文这一块没有把握,不确定能不能拿到满分,不过现在还没高考,还有机会慢慢改进。
  第二天的考试如期举行,谭震满怀信心,三天的考试也很顺利,他估计总分会在560左右,有信心在年级排名中位列前十,这个成绩在36班应该能排在前五。
  考试成绩会在下周公布,下周领了成绩单就要开始放寒假过春节了,而他则要和自己老爸一起回到“阔别已久”的小山村,去接母亲和弟弟来新居过年。
  围绕是否到县城新房过年的事情,刘英和老三叔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对于一向老实本分的老三叔在没有和自己商量的情况下就在县城置办起了这么大的家业,刘英打心里是很不舒服的。
  说真的,刘英没想到外表憨厚的丈夫悄无声息的就在县城挣了大钱,还盖上了两层半的小洋楼,这让她很是吃惊,自然对去县城生活充满了抵触,甚至还有些惊惧。
  她问自己的丈夫做什么生意那么挣钱,老三叔支支吾吾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老三叔当然说不出来,从头到尾这些生意都是谭震在操作,他做的最多的就是存钱,数钱,然后盖房子。
  这也让刘英更加怀疑老三叔是不是在县城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也因此变得忧心忡忡,更加不愿意去享受那所谓的幸福生活,她还是觉得地里的庄稼更加踏实,让人心安。
  谭震也很无奈,母亲没有出过远门,对外面的世界还很陌生,她去的比较多的估计就是卖鸡蛋的乡集市,拿着家里积累下来的鸡蛋,到集市换来几张微薄的钞票。
  每次数钱是她最幸福的高光时刻,筹划家里的油盐酱醋,儿子的学费,还有为儿子添置过年的新衣服,这些,是她每天都要考虑的事情。

  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土地,去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对她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