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老子是来存钱的



磁带厂是谭震和文老板早就想做的项目,只不过以前谭震和梁山是因为钱不凑手,文老板倒是不缺钱,可是他对内地比较陌生,需要梁山这样的大陆人来开拓市场。
  两边一拍即合,沟通洽谈了很多次,又因为“严打”耽搁了一段时间,现在终于准备开工了。
  磁带虽然相对其他电子产品来说盈利较少,但是胜在稳定,而且哪怕是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磁带销售依然坚挺。
  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的国内市场,更是磁带发展的顶峰时期,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磁带销售,基本上是有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销售根本不成问题,这也是谭震做磁带厂的原因。
  而且国家正在搞改革开放,以港资的名义来大陆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抬高工厂的声誉,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对梁山的地位也是一种间接的提升。
  梁山在深州海滩边晒太阳喝可乐的时候,谭震正坐在开往深州的火车上,旁边是两个装着钞票的麻袋。
  为了掩饰,谭震穿着非常朴素,全是打着补丁的衣服,麻袋里面还塞了不少老三叔的旧衣服,显露在外面。
  让人以为自己是扛着麻袋,出外打工的农民工。
  那个年代去特区打工讨生活的少年人不在少数,再加上南方人普遍比较矮小,谭震的小个子倒也不是很显眼。
  两个麻袋里面有两百万的现款,也就是那个年代火车站没有安检,要不然光是安检谭震就过不了关。
  说起这两百万巨款,光从银行取出来就费了老鼻子劲,那年头可没有后来的银联,不要说每个不同的银行,就是同样一个系统的银行,也只能在本县内通兑。
  为了这两麻袋钱,光取钱谭震就陪老三叔取了几天,一天就走了十几个银行,把他们两个都累得不行。
  这两麻袋的钱拿回家的时候,把刘英吓得够呛,两腿发抖,半天没说出话来。
  她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一叠一叠都是10元的“工农兵”,堆满了一个大床,像一座钱山。
  刘英这个时候才明白,原来家里的这些事情全都是大儿子在操纵,这堆积如山的钱也都是大儿子带着老三叔赚回来的。
  怪不得老三叔现在花钱越来越大方,穿着也愈发讲究起来。
  老三叔不放心,想陪谭震一起去深州,但是被谭震拒绝了。
  说实话,这么多钱带在身上,他已经高度紧张,如果再加上自己的父亲,他会更加焦虑。
  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即便他武功再高,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他根本没有精力来照顾自己的父亲。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更何况这可是两百万的巨款,被人发现可是要出大事的。
  不知道是不是谭家祖先庇佑,谭震顺风顺水的到了深州火车站,见到了前来接站的梁山,
  “小震,这里…”
  梁山带着墨镜,穿着一身花衣服站在出站口,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时髦”,旁边停着一辆大众出租车。
  “怎么样?梁大少,特区好不好玩哪?”到了这里,谭震紧张的心情瞬间松弛了下来,开玩笑的问道。
  “你还别说,特区就是特区,什么都不一样,在宜城偷偷摸摸的做着生意,还担惊受怕,这里不一样,干部特别鼓励,他们叫什么招商引资?”
  “那当然,这可是国家特批的,特殊政策特殊对待,要是跟内地一个样,那还有什么意思?”
  梁山帮着把两个麻袋放到车的后尾箱,他看着四周,小声的问道:“这就是你带来的钱?”
  谭震点了点头,没有回答。
  小车拉着谭震和梁山在深州的马路上疾驰,目的地是深州电子大厦。
  梁山在电子大厦旁边租了一套一房一厅,光溜溜的房子,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全靠自己买,每月300元,水电还得额外付费。
  你一定以为听错了,哪有那么高的房租呀?
  要知道,那年头国内普通工人每月也就三十多元一个月,特区的人工高一点,不过普通工人也不会超过一百元一个月。
  不过,你真的没听错,这就是特区当时的租房价格,堪比天价,令人咂舌!
  说白了还是特区房屋短缺造成的,当时由于特区的发展,引得全国各地的人前往淘金。
  这也使得深州的租房价格一涨再涨,普通的打工人根本住不起房子。
  那时候的深州,到了晚上的时候,马路边,桥洞里,甚至公共厕所,都住满了来特区“淘金”的人。
  所以,那个时候外出在马路边散步,千万要注意,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踩到一位正在马路边蒙头大睡的“未来大佬”。
  记得前世九三年的时候,谭震晚上从深州工厂回来的路上,走着走着,就听到“哎呦”的一声,原来踩在一个蒙头大睡的男人身上。
  他身上盖着一个灰色的麻袋,衣衫褴褛,满脸沧桑,就像后世街头流窜的“大侠”。
  后来2010年谭震在电视里面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接受记者采访,他说起以前在特区睡马路的情景,满含热泪,一脸唏嘘…

  谭震突然想起,这不就是以前在深州街头偶遇的“大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