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王不愧



公元二二八年一月,岁序更新之际,诸葛亮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伐之路,剑指曹魏,目标锁定在陇右地区这块战略要地上。他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蜀军,如猛虎下山般扑向敌人。
  兵贵神速,蜀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望风披靡。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纷纷不战而降,转眼间,陇右之地仅剩陇西、广魏两郡还在顽强抵抗。
  魏国高层震惊不已,魏明帝当机立断,派遣名将张合统率马步军五万火速驰援陇右。然而,从关中通往陇右的道路崎岖难行,仅有两条狭窄险峻的山路可供选择。
  其中第一条路便是赫赫有名的陈仓渭水狭道,它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横亘于天地之间。而狭道的西端,则矗立着一座坚不可摧的上邽城。
  雍州刺史郭淮坚守上邽,这上邽城坚不可摧,固若金汤,蜀军主力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在短期内攻破此城。
  郭淮能够通过陈仓渭水道与魏国传递消息。倘若张合选择这条道路,那么他将在上邽城与诸葛亮的主力部队陷入长期对峙的局面。这样一来,蜀军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陇右的其他地区,就近获取粮草,从而在陇右站稳脚跟。
  张合,这位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在经过深思熟虑并确定上邽城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危险之后,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但实际上这却是下下之策啊!
  其实还有第二条路可走,那就是陇山道。如果张合选择通过这条道路,就能够避开在上邽城驻守的蜀军主力,从而迅速挺进陇右地区。
  张合心里非常清楚,在战场上做出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全盘皆输。因此,他必须仔细斟酌所有的可能性,并认真思考每个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要知道,天水三郡刚刚宣布投降还未满一个月,蜀军也未能完全掌控和消化这些新占领的土地。只要张合率领大军一到,恐怕那些原本已经投靠蜀军的地方势力又会立刻倒戈相向。
  而街亭作为连接陇山道与陇右的咽喉要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当诸葛亮得知魏军前来增援时,他果断命令马谡统率兵马前往街亭镇守。对于陇右的魏国守军来说,他们最多只能坚持防守一个月,如果一个月内援军能够及时赶到,那么围困自然就能解除;但倘若超过这个期限,陇右必定会落入蜀军手中。
  这场战役的关键就在于:到底是张合的援军速度更快,还是蜀军攻破城池的速度更快?这将直接决定双方最终的胜负。
  马谡的使命如山,是要坚守街亭这座战略要地,如钢铁长城般挡住敌人的进攻,确保蜀军主力能够顺利夺取陇右这片广袤的疆土。
  马谡来到街亭,只见这地方并不大,然而,岁月的侵蚀和年久失修,使得它早已破败不堪。街亭的两侧是连绵起伏的高山,道路宽度约为一千米左右,中间有一条河流蜿蜒穿过。
  马谡仔细查看了地势后,毫不犹豫地决定屯兵山上。他的心中怀揣着一个大胆的计划,想要效仿当年的定军山一战。他希望军队能够依靠高山的地势,阻挡张合骑兵的冲击力,从而打出居高临下的效果,一举击败张合。
  马谡认为,张合是一位经验丰富、威名远扬的将领,他所率领的骑兵部队更是以勇猛善战而着称。要想战胜这样的强敌,马谡必须想出一个出其不意的策略。他相信,高山将成为他们的天然屏障,为他们提供巨大的优势。
  然而,马谡却在山上扎营,而且还是一座孤山,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还主动舍弃了水源,对王平的规劝谏言置若罔闻。他一心想要效仿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与张合来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较量。
  马谡的想法是,先占据居高临下的优势,然后再将自己置于死地,以最大化居高临下的效果。他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和勇气,让他们在绝境中爆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作为防守方,马谡的这种做法确实有些说不通。除非他根本就不想长期防守,而是想要进攻,一举击破敌军,拿下北伐的第一功。
  王平多次劝谏马谡,但都没有效果。无奈之下,马谡分给他一千士兵,让他前往山后十里处扎寨。
  两日后,狂飙突进一千四百里的魏军张合,率领大军一拥而进。只见魏军漫山遍野,蜀军见状,尽皆丧胆,不敢下山迎战。
  马谡在山上拼命摇动红旗,试图指挥士兵,但军士们你推我搡,无一人敢动。马谡见状,大怒不已,竟亲自斩杀了两名将领。众军惊惧,这才勉强努力下山冲向魏兵。然而,魏兵却稳如泰山,端然不动。蜀军无奈,只得再次退回到山上。
  马谡见形势不妙,只得下令军队严守寨门,只等外面的援兵。此时的他,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他知道,自己的决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事已至此,他已别无选择。
  在这紧张的时刻,马谡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初衷。他本想效仿古人,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举击败张合,建立不朽的功业。但现实却如此残酷,他的计划似乎已经落空。

  张合当机立断,让士兵们切断了蜀军的水源,掐断了他们的粮道,将马谡的部队围困在了山上。紧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