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建造小木屋1



用防潮保温棉铺在木头的平面上,再将修整好的第二层木头扣在上面。
  接着用木桩夯实,然后拿麻花钻钻通两根木头,用长螺丝钉钉进去固定。
  核对好每一根原木桩的长宽高,用油锯将两面修平,剩下的原木依次固定在一旁。
  谭翊也有脚手架,只需要几个人合作搭设起来就好,没什么难度。
  这样一层层加高后的高度也不会特别吃力,为了木屋的整体结构更加坚固,乔自立提出四面墙按照顺序依次摆上木头。
  前后两根铺设好,接着是左右两侧的原木柱,每根木头之间的连接处,他们都会多固定几根粗长的螺丝钉。
  有电钻的支持,这点儿工作还算简单,假如换成全手工的话就要耗费更多体力和精力。
  小木屋的建造速度比他们预计得还要快。
  只消一个星期,四面墙也就完善的差不多了,三米五的高度。
  房梁就要用比两边更加粗壮的原木,可这样大的木头凭他们几个人根本搬不动,于是大家尝试着用吊机安装,一通琢磨后,也能颤颤巍巍吊起木头了。
  虽然大家经验欠缺,但还好最后的结果是不错的。
  小木屋的原木大梁安装好后,大梁表面铺好防潮垫,接着贴上木板做隔断。
  小木屋两边的位置再搭上两根几百斤重的大梁,这是用来做门廊。
  有了门廊,刮风下雨或者大暴雪的时候,不至于连屋门都推不开。
  门廊大梁要前后长出小木屋整体两米,接着在门廊的大梁上锯出凹槽。
  再用一根根原木搭上去作为门廊的框架,大门口的两边也要挖出两个深坑,里面灌上水泥沙石料,用来做两根门柱的支撑。
  门廊的底座也要做好防水,覆盖一层彩钢瓦,同样立起一根粗壮的木板,搭在小木屋下面凸出的木桩上,用来做门廊的底部。
  每一处的防水都得仔细做好,再盖上一层彩钢瓦,这样门廊的框架也就钉好了。
  接着用一层加厚的原木板铺设密封,每一处都要保证严丝合缝,所以一些靠近木屋主体的位置都需要精确的切割。
  确保每处木板都没有一丝缝隙,为此他们几人切割废了不少木头,最后废料都当成了柴火丢进铁桶里取暖了。
  木板的两侧开出榫槽,另外的圆木上切割出榫头,这样圆木就能稳稳的通过榫卯结构卡到门廊的甲板上。
  安装好门廊的围栏,以防万一他们再次钉了好多个螺丝钉。
  下半部分搭建好后,最后独独只留空空的屋顶,为了下大雪时屋顶不积雪,自然是设计成三角形的尖屋顶。
  他们再用切割好的木条在木板隔断上拼出窗户的框架,接着用长螺丝钉固定好。
  之后就可以使用曲线锯切割出天窗,安装好玻璃,未来的屋内光线更加明亮。
  然后就可以安装椽子,按照量好的距离严格依次搭建上去。
  搭完一侧接着就搭另一边,另一边的椽子在底部锯出90度的凹槽,这样卡在另一边的木墙上,继续使用电钻钉上几根粗长的螺丝钉。
  这样撑起来的高度就是屋顶下的阁楼,并且特别的稳固。
  每一根原木柱在谭翊移到空间里之前,周边四角都用角磨机打磨的圆润光滑。
  重新切割过的位置,他们也再次打磨了一遍。
  接着用长直型的木板在小木屋的屋顶拼好角度,多余凸出来的木头一一切割掉,最后的形状就十分漂亮了。
  正好可以留下一个空间不小的阁楼,谭翊暂时只打算做成储物间,毕竟楼下卧室更方便。
  为了更加容易地铺设瓦片,他们在两面屋顶的椽子上用木板钉出格子网状的结构,中间的缝隙也一一铺好了防潮保温棉。
  直到铺好所有格子网,谭翊从空间里移出大量的彩钢瓦,乔自立严谨测量出位置,提前在彩钢瓦上打出圆孔。
  如此一来铺设到房顶的彩钢瓦就很容易用螺丝钉固定住,因为一眼就能看到标记好的地方。
  为了防止雨水和雪化后的水回流进缝隙,所以屋顶和门廊的连接处也要再次铺设好特殊的彩钢瓦,这样就能保证整个屋顶滴水不漏。
  门廊的高度比地面高出大概一米的位置,所以她还需要一个楼梯,他们一起用木板木桩做了一个带扶手的木梯。
  小木屋的水源问题也需要他们提前做好,还好附近有之前建造地堡时给工作人员日常使用留下的两口井,就是现在早就被冰雪覆盖了。
  谭翊也是看到厂房这边施工图时才发觉,之前的工人们有一部分住在厂房这边,还有其他的地方安置有集装箱,后面地堡完成后就一一拆除了。
  留下来的厂房设计师也被谭翊要求做了伪装。
  挖掘管道是有些艰难的,毕竟现在温度这么低,土早就被冰雪覆盖也冻硬了。
  他们只能将一层层烧好的碳铺到计划挖管道的路上,等上方的冰雪彻底融化,下方的土质也变软。
  接着用小型挖掘机挖出管道,对了,开挖掘机的技术也是乔月维和顾宥风看视频自学的。
  还好是小型的挖掘机,难度没那么大。
  挖好管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