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五国来使,帝宠朝鲜



  随着殿中进行宣召,礼部左侍郎带领五位使臣一起走向那座金碧辉煌的奉天殿。

  李寔是十分精通汉语,其他四国虽然或多或少懂一点,倒不需要四夷馆的官员帮忙翻译,看到前面的李寔动了便是跟随。

  身穿龙袍的朱祐樘并没有将视野局限于国内,亦是早已经搜集周边藩国的信息,正淡淡打量五位进殿的使臣。

  若说琉球国、吕宋、朝鲜和占城的到来算是意料之中,那么黎朝使臣则是出乎意料。

  黎朝是他们所创立的国号,但对外还是自称安南。由于明朝战略放弃安南,黎利借机而起,于1428年称帝,史称后黎朝,跟明朝订立三年一贡之例。

  现在后黎朝的第五位皇帝叫黎思诚,是黎利的孙子,年仅十八岁便被拥为帝,而今已经在位十八年。

  只是黎思诚在位期间,跟明朝产生了外交摩擦,一度出兵占据广东凭祥县等地方,更是驾双桅大船越境抢东京湾劫掠和偷捞珠池。

  两国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只是不知是出于何种缘故,黎思诚此次还是派遣官员打着安南使臣的旗号来朝贡。

  “外臣前来贺新皇登基,上贡大珠二十颗、象牙十对,银器十件、白布十匹、瓷器十个,祝陛下万寿无疆。”

  刘瑾上前检查贡品,这些贡品在登记后,便会入内库。

  郭镛早已经知道对方所赠的贡品,便是展开圣旨道:“安南使臣礼部尚书黎昕听旨!”

  安南黎朝沿用六部和六科等明制,只是设左右相国,算是保留着相制,整体更像是借鉴了宋朝官制。

  “外臣迎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使臣礼部尚书黎昕不敢有丝毫犯讳,当即便是跪迎圣旨道。

  这种朝贡早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流程:各国使臣带着一批贡品,大明皇帝则给予封号、银印或赐服,以及一些价值不菲的赏赐。

  按大明“薄来厚往”的原则,不论对方拿来多少值钱的贡品,大明这边都不会让对方吃亏。

  朱祐樘并没有做出大的改动,只是面对越来越放肆的安南,便是在赐品的同时进行申斥道:“今闻安南练兵,时而驾船东往,欲染明境,此等传言朕不宜轻信。然一旦言多,又有越人越境生事,朕年少易怒,免不得效仿大宗之故事,故望国王节制臣民,免生战端!”

  虽然不认为几句威胁的话能让同样享受万人跪拜的安南国王黎思诚收敛,但现在自己已经警告了,接下来发生摩擦便能师出有名。

  “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使臣礼部尚书黎昕感受到大明皇帝的血性,当即便忐忑不安地跪谢道。

  另外四位使臣逐一上贡,走完了朝贡的流程。

  除了朝贡之外,还有接下来的宴仪,这是负责接待五国使臣。

  朱祐樘让礼部尚书徐琼按惯例招待,而他则是在养心殿的御书房单独召见了朝鲜使臣李寔。

  李寔在上次出使有功,刚刚返回朝鲜后,已经由从二品的兵曹参判升任正二品的兵曹判书,故而整个人显得更有精神。

  “李卿,素闻你是好书之人,朕允你在此挑上两本,如何?”朱祐樘正在阁楼看书,对被诏进来的李寔道。

  李寔带着自己的随从进来,正奇怪前面的书桌前的龙椅为何空荡荡的,在听到声音后,这才惊讶地抬头。

  在看到阁楼上的朱祐樘,便是急忙表态道:“这里是陛下的藏书之地,外臣不敢夺爱!”

  “华夏有句古话叫:宝刀赠英雄,红粉赠佳人。你既不是佳人,亦非英雄,赐你两本书正好合适,你便不要推辞了!”朱祐樘对李寔的观感不错,便放下手中的书籍道。

  李寔知道这可能是陛下的心意,亦证明自己上次购回不少书籍回国的事情在这位帝王的掌握中,当即便感激地道:“外臣李寔谢陛下隆恩!”

  “李卿,两国互市一事,除了你们国王同意外,不知你们国内的王公大臣是何态度?”朱祐樘从楼梯走下来,便认真地询问道。

  既然已经决心要将大明打造成为世界的纺织中心,那么不仅要攻克织布机的技术难关,同时还要打开各国的市场。

  朝鲜虽然显得十分落后,但哪怕后世的非洲市场,若是进行深挖的话,同样能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正是如此,海外市场的第一站便放在相邻的朝鲜上,打算加深跟朝鲜的经济往来,将这个向往华夏的国度拥抱得更紧密。

  李寔一直感激于这位大明皇帝的厚侍,便十分老实地道:“陛下,我们国王和王公大臣都是求之不得,但他们都担心往来海上会不会有所不便呢?”

  “你们不是时常往来耽罗岛吗?”朱祐樘注意到李寔所带的一个随从面相像个女人,却是有所不解地道。

  虽然打算推动两国互市,但并不打算效仿后面那个朝代走陆路在义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