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年关将近,那些往事

  接下来的时间就像是被按下了快速键,去信用社贷款,拿款进货,联系沈秋大姨兑店、装修t市的铺子......

  这些事沈秋都没怎么参与,只除了贷款这一件事,先是跟着自家老妈跑完各个银行,发现还是信用社贷款最实惠。

  随后帮沈妈妈选好最合适沈家的还款方式,沈秋就彻底功成身退,搞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了。

  自从期末考试结束到现在,她可是一天书都没看,堆积的那么多作业就更别说了。

  沈秋的假期计划很简单,继续她的夯实基础计划,将每科的知识点都掌握扎实,进行大量做题。

  同时物理化学这两科的预习也接着进行,由于期末联考和全校老师的双重压力,沈秋在最后一个月时暂停了这两科的预习。

  现在的预习进度是,物理预习完前两单元,声现象和光现象;化学复习完第一个单元。

  但众所周知,前面这几章是最简单的。

  沈秋计划利用寒假时间,将这两科的第一册都全部预习完,达到基础知识熟记的程度。

  当然她也没忘记英语的口语提升,即便是前几天去y市,她都带上了随身听,在酒店练习语感。

  沈家人全都投入了各自的忙碌中,沈妈妈忙着帮沈秋大姨熟悉生意,沈爸爸忙着给新铺子制作书架和货柜,沈秋忙着学习。

  随着街道上渐渐变多的红色装饰,他们才反应过来,快过年了。

  而伴随春节而来的,还有沈秋的期末成绩。

  当时已是腊月二十六了,这次联考参与的学校有七家,参与联考的学生有一万多名。

  老师们阅卷统计分数,一番忙乱,终于赶在年前统计出来成绩和名次。

  先说沈家人最关心的吧,沈秋这次爆肝收效卓绝,总分742,全校第一,全市第三。

  总算是没打脸,这是沈秋听到成绩的第一反应。

  随后杨老师又跟她说了一下各科成绩:语文118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政治98分,历史97分,地理90分,生物100分。

  说完之后,杨老师还补充了一句,“沈秋,你的地理太拉分了,前十名里,只有你的地理低于了95分,要是加上五分,你就是全市第一了。”

  沈秋听后倒没什么反应,沈妈妈却上心了,她没想到自家孩子能考这么高的成绩。

  沈妈妈倒不觉得是沈秋学不会地理,她把原因归结到,沈秋前一阵太操心家里的事,影响了复习时间了。

  自认找到根源的沈妈妈,再不肯打扰沈秋了,见她学习的时候,连电视都不看了,拉着沈爸爸下楼设计新家了。

  沈秋只想说,大可不必,她跟地理积怨已久,有这个成绩,已然是‘和解’后的惊喜了。

  不过沈秋也不是真的拿地理一点办法都没有,她想起前世有一个地理成绩突飞猛进的同学。

  对方的方法就是,背地图册,据说他用整个假期时间看完了一本中国地图册。

  沈秋打算试试。

  不过她确实没想到,全市前几名的成绩竟然咬的这么紧,只有几分的差距。

  这次沈家是回老家过年,沈秋也是听沈妈妈叨咕哪天回去,才猛然想起,现在爷爷奶奶还在世,沈家还没真正意义上分家呢。

  沈家的老家不在n省,而是在l省的一个县城下面的小镇,沈爷爷一共有六个孩子,三个男孩三个女孩。

  沈爸爸是男孩里的老二,沈秋还有一个大伯和一个叔叔,三个姑姑,一个比沈爸爸大,剩下的两个都比沈爸爸小很多。

  前世沈家是在沈爷爷过世后分家的,不到一年,沈奶奶也过世了,当时沈秋正赶上高考,都没见到两个老人最后一面,不过沈秋不怎么遗憾就是了。

  由于沈爸爸不被二老喜欢的关系,沈秋和沈妈妈在老家从来都得不到什么好脸色。

  沈爸爸年轻时跟镇上的木匠学手艺,学成之后想开个铺子,可沈家二老却不支持,还各种言语打压沈爸爸,说他只能在老家种地。

  转头就把钱给了沈秋大伯,让他开个小超市,肯定能挣大钱。

  沈爸爸受不了这种区别对待,一气之下跑到了n省,遇见了沈妈妈,两人从无到有,一点点攒下这些家业。

  反倒沈秋大伯,超市就开了不到两年,就干不下了,种起了地。

  可就算这样,沈爷爷沈奶奶也看不上沈爸爸,觉得他窝囊,让女人当家做主,没有沈秋三叔厉害。

  不过沈秋三叔确实是沈家最争气的,在当年就能考上大学的人可不多,更别说,他之后还当上了老家县长的秘书。

  现在的话,三叔应该是调到l省的一个地级市当科长了。

  总之,沈爸爸在沈家就是最不被看好和重视的小透明,所以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