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昏庸马家】



10月底的时候,林正杰去了纽约,审查巡视了维港投资、泰富集团的美股套现工作。

    维港投资的套现工作,由副总经理兼投资部经理李荣森负责;泰富集团的套现工作,则由财务董事袁天凡负责。

    整体工作进展顺利,毕竟在美国赚到的钱人多的是。这段时期的刘銮雄便在美国债券市场投资,所获得的资金,成为刘銮雄后来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林正杰也想过投资美国债券,但这个投资项目需要时时刻刻关注,他的精力根本不够。所以维港投资的下一个方向,将是日本股市和地产。

    一周后,林正杰便回到香港。

    “老板,已经和处置佳宁清盘的委员会谈妥,金门大厦价格为9.96亿港币!”陈伟忠走进林正杰的办公室,汇报一个好消息道。

    还真是便宜啊!

    就算是这个低谷时期,在周围的同样大厦,单价怕是也能高出金门大厦5%以上。看来,金门大厦被很多人视为不详之物,所以宁愿低价出售。

    9.96亿的价格,相当于1979年底的价格,还要低200万港币。较最高峰时的价格15~16亿港币,又足足跌了三成半左右。

    按理来说,中环商业物业的跌幅只有30%,甚至有的只跌25%。

    当然,大厦这个玩意,本来就靠炒作,价格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当年林正杰将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卖出23.88亿港币,绝对是创造了历史,价格比时价还高。

    “好,安排九巴进行签约。完成后,再卖出大厦的冠名权!”

    “好的”

    九巴这次是赚到了,以后都可以坐枕无忧了。

    一座这样的高档大厦,足以撑起一家中型上市企业了,更何况九巴的巴士业务也是全港最大。

    当九龙巴士宣布以9.96亿的价格拿下金门大厦时,香港的舆论沸腾了。

    “九龙巴士这么有钱吗?”

    “巴士业务的盈利不是受管制吗,怎么还如此有钱?”

    这种舆论最开始出现,但很快就有媒体报道出真相,那就是九龙巴士在地产高峰时,套现一幢尖沙咀商业大厦、一幅长沙湾车厂地皮,因此获得大量的现金流。

    “原来如此,高峰时套现,低谷时吸纳,九龙巴士这一手厉害啊,尖沙咀大厦换成了中环大厦。”

    “可不是嘛,但你想想现在九龙巴士姓什么,就明白为什么发展如此好了?”

    “原来如此!”

    九龙巴士现在是泰富集团系的一员,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

    “自从泰富集团接管九龙巴士、中华巴士后,香港的巴士服务质量越加提高。泰富集团领导下的香港巴士企业,不再纯粹靠巴士业务赚钱,是将两家巴士企业多元化发展。”

    “林正杰还是非常厉害的,难怪能成为全港年轻人的偶像!”

    美国银行香港分公司的负责人布朗,第一时间找到九龙巴士,希望谈合作事宜。

    原来,美国银行刚好在去年售出了尖沙咀亚士厘道的大厦,如今正确一个总部写字楼。当然,美国银行并不是想购买整个金门大厦,而是盯上了金门大厦的冠名权。

    九龙巴士的董事陈伟忠、雷普照接待了布朗一行人,双方在会议室进行讨论。

    布朗的说道:“我们不仅仅需要金门大厦的冠名权,而且希望购入三层物业。”

    美国银行的人也不傻,买了冠名权,还得一直交租,多不划算啊!

    陈伟忠并没有第一时间拒绝,因为他明白,有美国银行冠名,再加上美国银行入驻,有利于这座大厦的租赁率。

    毕竟大企业入驻,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你们可以先租三年时间,然后享有‘时价’的优先购买权.冠名权,则是另外一个交易对象。要分开谈判!”陈伟忠谈判道。

    他从老板林正杰身上学到了一些未来走势,所以如果三年后售出三层给美国银行,肯定有赚不少。但如果不答应售出,对于九巴想吸纳美国银行这个优质客户,并且卖出冠名权的谈判不利。

    另外这边,布朗为首的美国银行众人,也眼神交流起来。

    由于美国银行卖掉了尖沙咀的大厦,所以急需要一个总部大厦,整幢大厦他们也不需要,就希望一座大厦的冠名权,以及几层办公室,仅此而已。

    最终,布朗说道:“可以,但合同上必须注明,三年后,我们有权按照市价购买三层写字楼,选择权在我们!”

    三年后可买可不买,这样也还不错。

    “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