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豫州郑国

  议完了梁国的战事,朝会并没有结束,陆渊又说起了另一件事。

  “年初,朕为了日后的北上中州之大计,所以派了使者,前往与梁国同处在中州的另一大国郑国,以刺探该国虚实。

  就在昨日,朕派往豫州郑国的使者回来了,带来了郑国内乱的最新消息。”

  陆渊看着众臣,最终望向下方一人,道:“温卿,你是此次出使的主使,又是鸿胪寺丞,就由你向众卿说说郑国的最新情况吧。”

  人群中,温舒听到皇帝点了自己名字,从队伍中出列,行礼之后,道:“回陛下、诸君,下臣今年二月,奉命出使豫州之主郑国,一路乘船沿江直下,最终于二月末出海路抵达了郑国,并随之前往其国都新郑。

  郑帝闻我大楚来使,颇为高兴,隆重的接待了下臣。

  会面期间,在表达了陛下对郑国的问候之后,郑帝也表示了自己对楚国的善意。

  随后更是数次询问下臣,关于大楚详情,以及陛下韬略。臣按陛下出发前所嘱,一一向郑帝详言。

  郑帝听罢之后,对于陛下之雄韬伟略,丰功业绩,大为钦佩,倾慕不已。

  关于楚郑二国通商之事,郑帝也是一口答应,没有丝毫拒绝。

  而后臣又拜访了新郑城中的一干国中公卿,以郑国执政郑产为首的郑国皇族,对臣的到访颇为友善,与郑帝一样,对我大楚表达了善意。

  但是等臣拜会郑国大将军张寿时,其对我大楚的态度却是颇为冷落,对臣也数次表达敌视之意。

  后面臣找人探查,这才得知,原来在二十年前,当今郑帝郑廉还未登基,只是郑国皇子的时候,曾与其弟郑泽相争皇位。

  当时郑国朝堂因为这场皇位之争,被划分阵营,分为了两派争斗。

  分别是支持大皇子郑廉,以执政郑产为首的皇室宗亲势力;支持三皇子郑泽,以大将军张寿为首的外戚贵族势力。

  这两派……”

  随着温舒慢慢讲述,殿中诸人,也慢慢了解了郑国的内政详情。

  原来当初郑国起家的时候,本是豫州一小国,统治着不过区区二府之地。

  而在那时,郑国相邻的各国中,却有一个已经统治了一郡的大国——曹国。

  并且曹国还磨刀霍霍,野心极大的想要向外扩张,兵锋直指郑国所在的区域。

  在郑国所处的区域内,除了郑国之外,当时还有十七个小国势力。

  这些小国和郑国一样弱小,大者不过统治一府,小者才三五县,一个個国力孱弱,不堪一击。

  按照正常情况下,面对已经统一了一郡的曹国,以郑国为首的这些小国,根本阻挡不了朝国兵锋,最终难逃被一一吞并的命运。

  但也不知是不是被逼急了,还是各国之间有大智慧,在面对曹国的强大压迫下,郑国附近的那些小国,竟然出奇的联合了起来。

  是真正的联合。

  各个小国在保留了自己对领土的自治权后,放弃了自己的江山社稷,选择向郑国归附,献出了自己的国土,与之进行合并。

  而郑国则承认了那些归附的小国之君,对原先国土的自治权,并册封了相应的爵位。

  同时还作出规定,这些国中的自治领,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额度,并且在发生国战的时候,提供领地中的私兵出战。

  如此一来,郑国附近的大小十七家诸侯,便完成了由原先的君主,向郑国境内封臣的准备。

  那些诸侯国也并入了郑国之中,成为了国内的封地。

  这些小国在彼此的妥协之下,融合形成了一个能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大国。

  于是一瞬间,郑国就从原本的一个仅有二府之地的微末小国,转变成了一个拥地两郡的大国。

  虽然这个大国很散装,国内封地林立,真正属于国君所辖的领土,依旧只是原先郑国的二府之地,其余都是属于封臣的国中之国。

  但不管内中底细如何,在统合了附近小国后,郑国已经实质上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并且有了国君名义后,能够通过收取赋税的手段,整合国中资源。

  同时也能通过封臣义务,集中国内兵马,用来应对防御外敌,或者向外扩张的国战。

  有了这个职能之后,新生的郑国,靠着近乎两倍的体量,在打了数年的卫国战争后,终于挡住了曹国的入侵。

  而借着这场战争,原本只是被强行融合到一起,人心还很分散的郑国,也慢慢完成了人心的梳理,渐渐塑造了“郑国人”的概念。

  后面郑国的君主,为了强化这个概念,甚至在打退了曹国入侵后,还以复仇的名义,主动发起了对曹国的进攻。

  最终在经历了十年的漫长战争后,终于率领举国臣民,灭亡了这个曾经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