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北伐准备

  北伐,这是陆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北伐吗?”

  孙思文听到陆渊的话,陷入沉思。

  北伐嘛,倒也不是不可以。

  现在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北方四国已经实力大衰,魏国丢了整个兖州故土,仅余雍州东部四郡。

  赵国和徐国也差不多,受到了草原蛮人和玄域雪林南迁蛮人的冲击,各自在冀州、徐州本土的领地,都丢了大半,距离被赶出这两州,也没几年了。

  不过经过十几年奋战,赵徐二国比起一无所获的魏国,倒是好上一点,在青州各有收获,分别夺得了梁国的东郡和青平郡,算是勉强拿到了一张中州入场票。

  但区区一郡的地盘,自然无法满足赵徐二国。

  可他们和魏国一样,北边有越来越疯狂的南迁蛮人追着,国中大半力量都被牵制着,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投入到青州战场了。

  以他们在南线的兵力,能保住好不容易占领的东郡和青平郡,就是不错了。

  还想继续向青州开拓,再调百万兵马南下吧。

  在这种情况下,赵徐二国也无力向南开拓,与梁国的战事,也日趋平缓。

  简单来讲,就是打不动了。

  可以说,正是北方蛮人的加速南下,才给了梁国最大帮助,一下子牵制住了三个强敌大半的精力,给了他缓口气的机会。

  不过,到底是打了十几年,梁国的损失也不少。

  那已经丢失的青州两郡就不说了,对方近些年,光是国内战死的士兵,就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人。

  先天宗师也损失了二十余位。

  只是这两项,就令梁国的军事实力,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

  而且在前几年,因为魏赵徐三国打的失误,被梁国抓住机会反击,三国一下损失了百万兵马。

  梁国气势大涨,大有反攻回去,将失地收回,把赵徐二国赶回河北的架势。

  当时楚国见到局势似乎有些不妙,江北似乎要出现两国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得不主动出手,帮了三国一会。

  当然这个班不是直接出兵,而是在陆渊的示意下,楚国直接断了当年跟梁国的粮食买卖。

  前十几年的战争,随着用兵规模越来越大,死在战场上的青壮男丁也越来越多,梁国地方上,自然而然的就陷入了劳动力匮乏的窘境。

  这种情况下,全靠后方的老弱妇孺生产,当然无法支撑起梁国前线,五六百万大军的粮食消耗。

  为了维持战局,为了保证消耗,最后梁国向楚国加大规模购粮,就是必须之事了。

  事实上,不仅是梁国。

  早就陷入两面作战的魏国,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就将国内近半的粮食消耗,放在了楚国供给上面。

  梁魏二国的粮食命脉,已经被楚国给掐在了手中。

  自身之生死,操于他人之手,魏梁二国当然知道这样很危险,是不对的。

  可如果不选择求助楚国,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军队放到前线,用来保家卫国。

  到时会不会因为命脉被掐住而死,这不清楚。

  自己会先因为军队不够,而国破家亡,这点倒是可以肯定的。

  两权相害取其轻。

  一個是未来可能会死,一个是现在死,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而梁国,也在做出决断的十几年后,迎来了这个自己选择的延期毒药发作。新笔趣阁

  所以当时楚国选择向梁国断粮后,梁国后方的粮食供应,顿时就出了问题。

  地方粮价飞涨,百姓一米难求。

  等传递到前线,缺少补给的大军,哪怕取得了大胜,却也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维持,难以继续向前推进。

  最终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战机消逝,自己则黯然退兵。

  但这场骚乱还没结束。

  因为有感于梁国太强,所以哪怕梁国已经退兵,但楚国依旧没有恢复对梁国的粮食供应,所以长期依赖于楚国,供应粮食的梁国,顿时陷入了一场全国性的饥荒当中。

  在两年内,梁国就因为这场饥荒,饿死了近千万人。

  为了解决饥荒,梁国甚至不得不解散大量军队,让那些成年男丁返回后方务农耕种,减小战争的规模,以此来度过粮荒。

  同时派出使者前往楚国,努力沟通,想要重新打通粮食贸易。

  又派人前往豫州,求购那边出产的粮食。

  靠着这一系列手段,缓了三五年,梁国总算是缓过了一口气来。

  而在这期间,魏赵徐三国也在休养过来后,大肆进攻梁国。

  但他们也是精疲力尽了,虽然努力,但都没取得太大成果。

  到-->>